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

價格跟價值的關係:談考大學這件事




*搭配最近很喜歡Itzhak Perlman的女人香(The scent of Woman)原來學html的妙用就在這裡(本篇重點其實是我學會加入音樂XDD)




今年表弟也要考大學啦!然後他開心的私訊我他獲得某校面試機會了(特殊選才(我弟是天才♥︎♥︎♥︎(變態 。恭喜之餘,我就順便雞婆的跟他分享我對考大學的看法



我大致的意思是說:




嗯盡力就好。學歷只是人ㄧ時的「估值(價格)」而已,真正重要還是自己本身的「能力(價值)」

以陽春麵來說,ㄧ碗陽春麵賣到五百,或許有一些人因為好奇去購買。但最終,所有人都會覺得這價格太誇張而拒絕消費。因為長期來看,人們都知道陽春麵根本就不值五百。

每年到了升學季都可以看到類似的情況——班上有些人明明平常都在耍廢,但學測不知為何就考得特別好;有些人平時是努力用功乖寶寶,偏偏就是在大考滑鐵盧。這感覺真的讓人不爽耶

但長期來看,這都只是價格的一時失常而已。

耍廢的人雖然錄取超出他能力的學校。但上大學後呢?畢業後呢?畢業10年後?畢業20年後呢?這樣價格的高估,可以長期反映在這個人身上嗎

努力認真的人。雖然一時失常。但上大學後呢?畢業後呢?畢業10年後?畢業20年後呢?長期來看,他的價值一定有機會展現出來的。(除非他命定衰一輩子)

有個比喻我很喜歡——「價格」跟「價值」就像狗與主人的關係。主人牽著狗在散步,而狗有時候跑在主人後,有時候跑在主人前。就像價格有時候會低於價值,有時候會高於價值。但不管如何,由於狗繩不會斷的,因此狗必定是圍繞主人在跑。所以重點不是狗往哪裡跑,而是主人往哪裡跑。

考大學這種事也是這樣。盡力不讓自己後悔是必要的,但對於結果也不必太執著。因為價格短期間是會浮動的,但長期來看,價格必定會回歸價值。



照片

*我是random連結圖片的,所以出現什麼很奇怪的圖片是你幸運XDDD(來炫耀自己學會的新codd)



不過這樣講好像太簡單了。

雖然ㄧ樣是價值,我前面沒說清楚的是:「義務教育所學的東西,跟這個社會需要的價值是ㄧ樣的嗎?」就算高中考大學時所謂的「價值」(對高中知識的掌握)真的展現在「價格」(被好學校錄取)上好了,那又真的能代表什麼嗎?

社會所需要的「價值」是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能力,這跟考大學所需要的「價值」是不是又有些落差呢?

在一個脈絡中的有價值,不ㄧ定就會在其他的脈絡中有價值。所謂的「是否有價值」,是會根據前提、情境、條件、需求變動的。

不過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一定要去追求什麼社會價值嗎?人不能過得自己開心就好嗎。自我價值感是不是又比社會價值更值得追求呢?



「長期來看,價格必定會回歸價值。」聽起來很棒、很美好,但是前段的學校,多少對於價值的提升有影響吧。畢竟老師、環境、資源有差啊。

是啦。但是,乾!資源再多,也沒有時間用啊。

我覺得台灣的大學真管得太多了,包括台大在內。像我現在大三,每天被逼著學一堆莫名其妙的知識。但很creepy的是,真正讓自己成長的,卻永遠都是下課後自己花錢去上的課、閱讀的課外書、看的專欄文章、參加的活動(然後搞得每天好累)

像我現在最喜歡(並且學到最多的)其實是晚上自費的英文課、週末的網頁設計、APP訂閱的專欄文章。然後還有好多書想看(房龍的歷史、鹽野七生的文藝復興、基辛格的On china.....),結果書櫃炸了還是沒時間看,都在應付莫名的作業。真的覺得超級煩躁。



               (堆太多了結果常常被砸到)


啊我為什麼不選少ㄧ點課?為什麼不選想學的課?我當然也想自由規劃我的學習。但是學校就規定要修到固定學分才能畢業,而我就是必須因應社會期待拿到一張畢業證書。所以當然不得不學那些莫名其妙的知識不行。

台大很棒,但我覺得讀台大根本就在浪費我時間。(不爽不要讀XDDD)

喔好吧,精確來說不是台大。是社會對於大學教育的想像、對一個20歲年輕人的想像,以及.....我自己內心不敢反抗社會的恐懼,再浪費我時間。




其實寫這篇Blog,主要很多是我自己的大三焦慮吧。雖然大致上已經有個方向,但我其實還是很怕自己的未來,很怕自己畢業找不到工作什麼鬼的。是直到跟表弟侃侃而談什麼「價值跟價格」的關係,我才想起來自己根本就沒有實踐這個觀念(真的很愛說教耶,天阿好噁心喔哈哈哈)。

但如果我真的理解自己所說的「價值跟價格」,那我其實就不會焦慮了。我要做的就是要專注在自己的「長期成長」(價值提升)就好了,至於到底會不會有工作、成就什麼的。只有我真的有價值,自然會反應出來的。


就這樣鼓勵自己努力下去吧。

照片









#我真的不知道照片會出現什麼,如果出現很奇怪的....就XDD
#尼桑的廢文日誌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設計是什麼?兼談系統性的知識學習


*這是一個持續更新的內容,我會藉由各種閱讀補充我對特定概念的理解
*其實我覺得我還沒有達到有資格談這種事情的年紀、程度。好聽的說我是興趣廣泛,難聽的說,我就是愛紙上談兵的人。明明往往不會_(隨意填入),但又很愛閱讀和談論_(隨意填入)haha

設計是什麼?

Paul Rand說「設計是形式跟內容間的關係」(Design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 

——《設計是什麼:保羅・蘭德給年輕人的第一堂啟蒙課》



【書籍短介】

Paul Rand被賈伯斯稱為「史上最偉大的設計師」,知名作品包括IBM、ABC的商標。這本書是他的訪談對話錄,很輕薄,但大部分內容我覺得都是灌水,重點只有一句,但也是非常有啟發性的ㄧ句。

【心得】

Paul Rand的定義真的精準——「設計是形式跟內容間的關係」

「內容」就是你要表達的東西,「形式」就是你要去怎麼表達它。舉例來說,如果你想要傳達「冷」的內涵(如同圖片23),那你要如何排列你的形狀?用尖角還是圓球?如何進行配色?深色還是淺色?這就是「形式」的安排。



因此一個好的設計師,應該要洞悉形式跟內容間的關係。好的設計師不能憑空想像,總是坐著希望靈感可以突然出現。就像人們常說的「業餘人士才坐等靈感,專業的人會每天起床準時工作」。專業的設計師應該要不斷do research,建立個人的一套資料體系,一個可能包含了濕、熱、恐怖、混亂...各種組合的資料庫。只有清楚洞悉「形式與內容」間的關係,才能用作品引導讀者朝向自己想表達的內容中。






以漫畫來說,上次去高雄駁二動畫倉庫展,裡面概略性的介紹了漫畫的技巧。從前期如何設定物件/角色/時空,到下筆時如何使用轉場/符號語言?其中這句「分鏡與符號,就是漫畫的語言」,我認為就是「設計就是形式與內容的關係」的另外一種表達



在漫畫中,如何表現速度?如何強調強烈情緒?如何表現開心情緒?如何表現沈重的感覺?這些內容(content),在漫畫中都已經發展出對應的「符號表達」(form),是一種作者與讀者的共同語言。因此漫畫家必須要能正確掌握這些語言,才可以傳遞正確的內容。漫畫不只是角色畫得萌就好了,它牽涉了非常廣泛知識。從最基本的繪畫能力,到漫畫符號的掌握,到如何設定時空角色、規劃劇情、使用分鏡與轉場.....這背後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且精細的知識體系。


我以前總認為藝術是一種很個人化的東西,很依賴靈感與天份。是上大學後開始研究藝術史、設計後,才發現藝術其實一種科學,它並沒有表面上的那麼簡單,就像達文西說的「素描並不是複製眼前的一切」。一個好的繪畫,牽涉的是構圖、透視、色彩學、心理學.....大量領域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就是作品如何將內容表現成形式的一套規則或是方法。


應該要系統性地學習知識


我以前會有個想法,覺得補習是件遜咖做的(我有補習,覺得自己很遜)如果聽到「誰誰誰都沒補習,結果每次第一名」感覺就超級威猛。相反的,如果是因為補習才成績好,他的厲害瞬間就low了一截。唉~世界上那麼多自學成才的強者,為什麼偏偏就不是我呢?

但其實問題根本不在於有沒有補習,而是一個人有沒有能力「系統性地學習一門知識」。任何課程在做的,其實就是傳授學生一套系統性的知識。結果台灣反而是由於補習風氣氾濫,導致學生失去系統性學習的能力。

回到「系統性地學習一門知識」,低效的學習者,學會用某個功能、知識點後一輩子就只會用那個功能。就算想要嘗試新東西,永遠也只會因為挫折而「從嘗試到放棄」(像我學軟體就是這樣lol)。但一個高效的學習者,它有能力效率地探索其他領域的知識,或知道要怎麼上網下關鍵字找資料。這種人自學能力很強,有辦法自學成才。但對缺乏這種能力的人來說,最好的方式是去上一門課,系統性地學習完整的知識,並能學會如何找資料解決問題。關鍵根本就不是有沒有上課,而是有沒有系統性地再學習。

也是這時我才體悟到吳軍說的「凡事做起來要盡可能專業」、「把事做專業的捷徑是系統地學習,而不是向民間科學家那樣模索。」這些話是什麼意思。其實許多領域,都已經有前人幫忙鋪墊、研究好了。

最聰明的人,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可以靠閱讀與google完成系統性學習。普通聰明的人,花錢上課讓老師直接教授系統性的知識。笨一點的人,閉門造車,關起門來自己摸索,並且重新發明一個輪子。最笨的,則是那些不願花錢又常常因摸索不出而放棄,最後完全沒有一點長進的人。


「好的東西,背後一定有些什麼。」「不只是靈感,不只是幸運,ㄧ定有些什麼」這是我覺得看到任何事情時,應該思考的問題。





*我覺得我可以從一本灌水的小破書得出那麼多心得也是挺厲害的lol
*持續更新ing(收集更多設計的好定義)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從海報設計——談許多單位對印刷品莫名其妙的態度


這其實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小的事情,可能全世界就只有我在乎這件事吧,但是就是我想要來寫的心得

因為會一點點皮毛(真的是一點點,被本科生狂甩十條街吧嗚嗚),因此偶爾我會幫活動、社團設計海報、宣傳DM什麼的。最近我也設計了點東西,但這次比較不ㄧ樣的是,我想藉這個機會建立一個校內的「海報通路系統紀錄」。在這個紀錄裡面,我希望可以確實的紀錄:什麼建築物可以張貼海報?是否需要申請?是否有門禁?建築的哪層樓可以張貼?每棟建築適當的張貼數量?

從過往經驗總結的幾種思考誤區

為什麼我要做這麼麻煩的事情?其實這是我從「過往」的經驗觀察、總結出的一種心得。我認為有太多活動單位對於印刷品的態度超有問題

*這裏就先不討論海報這種印刷品,在資訊化社會到底還有沒有宣傳效果,單純就人們對於印刷品的誤解進行討論。

因為便宜,就隨便印:其實印刷品這種東西,最貴的是一開始的開板成本(大致是顏料、機器、服務費之類的)。至於是100張還是200張,其實並不會差很多喔。例如某家B廠商,他們印刷100張海報跟200張海報就只差了30元,那30塊其實這只是多出的「紙張的成本」而已。因此常常很多人會覺得,既然只差30元,那就印200張好了,超級划算啊。但這根本就是一件超級浪費的事情好嗎?多出的幾百張根本發不完,活動過後只能堆積在宿舍、倉庫最後被丟棄。

不知道需要的量,通靈算數:請問一個學校需要幾張?50張嗎?還是100張?假裝是50好了,那為什麼是50張?有多少人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是真正進行認真的計算?學校有幾棟宿舍?幾棟系館?幾棟建築?哪些建築可以貼?哪些地方需要申請?如果這些全部都不知道、沒算過,別說估計印刷量了,連印出後要去貼哪都不知道。因為一開始就只是一拍腦袋,通靈出一個「好像是這樣吧」的數值。

單純把印刷品當成一種活動的里程碑:我記得以前幫忙某個活動時,我曾問過我的上面的:「這個有必要製作海報嗎?這是圈內活動耶?發個FB就好了吧?印出來要貼給誰看?」結果他回我說「還是做啊,因為以往都有做。」這個回答真的是讓我很無言,因為以前都有做,所以現在都要做?當然,我可以理解想要在辦活動留下某種紀念的心情,但是這絕對有其他替代方案。印刷品這種東西雖說是不貴,但ㄧ印就是幾百張,因此沒用完常常會造成大量浪費。如果是為了讓大家產生一種「我曾經辦(參加)過XX活動喔」的滿足感,以及用來站在海報面前拍照,那我覺得真的是很浪費的一件事情。

以為印刷品隨便拉ㄧ拉就有了:還有種人,不但搞不清楚做事的意義,更糟糕的是因為對設計沒有基本概念,不知道從發想到完成需要付出怎樣的成本、時間和技術,所以只會出一張嘴,不懂為他人著想。

有次,某社團找我做設計。我:「設計什麼?宣傳用嗎?(確認設計目地)」「就單純紀念用,就是不要讓參加者空手回去」(.......)「嗯~哼~。那要做什麼?」「明信片不錯」「嗯~哼~」「順便做L夾好了,我剛好想要L夾。」「嗯~哼~」「OK那就兩個都做,反正預算夠。」.....媽的你有病啊?你預算夠但我沒時間好嗎?(重點是也沒付我錢)。把我當成吃到飽自助餐廳?隨便點餐無限供應?知道一個成品要花多少時間?要花多少成本嗎?我沒事幹嗎?可以不要這樣用隨隨便便的態度點餐嗎?(重點還是在搞不清楚設計目地的情況下。)

我可以理解一般人對於設計流程不太懂,我知道我們用電腦弄一弄看起來很輕鬆,但是天下真的沒有什麼「隨便弄一下就有了」這種事。所以希望可以稍微體諒、同理一下他人,那種「反正順便做一下也不錯啊」的態度是對於別人默默付出的忽視,對認真的人來說根本沒有「順便」這件事,只有用心的做好每一次工作。

*以上「體諒」、「同理」的技能,適用任何自己不熟悉領域的合作者。

覺得設計出來就沒事了:跟上面的那些狀況ㄧ樣,這種人認為印刷設計就是一種里程碑。因此東西設計出來後,就忙著打卡拍照,但是要他們去幫忙貼就是愛理不理,開始裝忙。但是同學,海報不是設計身體健康的,它是用來「宣傳」的。海報最終,我認為也是唯一最重要的目地就是——「藉由這種資訊媒介吸引更多的有興趣的潛在客戶」。再怎麼漂亮的設計,不貼出去,就是沒用的設計;同理,再怎麼漂亮的設計,如果資訊本身無法讓讀者理解,也是沒用的設計。既然「宣傳」是最主要的目地,因此分派海報、讓活動曝光的重要性,可能遠遠重要於設計本身。


*我自己覺得設計分成「功能性設計」、「創作型設計」。前者是用來行銷活動,後者純粹就是自娛自樂宣揚世界大同用的,活動設計通常應該是屬於前者。


決定設計前,要怎麼要進行思考?

總結,我覺得任何團體、活動要進行印刷之前。都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真的需要這個東西嗎?花這個預算跟人力嗎?有沒有替代方案?

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問題。

其實不只是印刷品,很多時候人們再決定做某件事情時,也常常是流於「這樣做其實還不錯」、「以往都是這樣做」這種膚淺的理由,而忽略了這樣行動背後應該要存在一個最根本的目標。

比如說,某次幫某個新生營活動設計,然後上面的人就說「來開個粉絲專頁吧」然後我就很疑惑,我就問說「新生宿營有必要開個粉絲專頁嗎?誰會看?就算拉一堆學長姐去按讚,還沒入學的新生怎麼看得到?」但上面還是認為「以往都這樣,所以就繼續。」

我聽了就很哭笑不得,為什麼會覺得任何活動都需要開個粉絲專頁呢?粉絲專頁已經變成一種必要的行銷手段了嗎?就我的理解:粉絲專頁是ㄧ個社群,它藉由「長期」的互動來加深、鞏固目標客群,必且同時以試圖吸引那些「有興趣的潛在未知客戶群」為目標。但請問,新生宿營有什麼「潛在未知的客戶群」嗎?沒有啊,新生就確定是那些人啊,寄一封Email去問對方要不要參加不就好了?順便在Email放幾張精美的圖、吸引人的活動文案,ㄧ樣也可以很Amazing,有很好的宣傳效果好嗎。

所以到底為什麼要執著辦活動就要開設粉絲頁這件事呢?這也是沒有認真思考的後果。

嗯然後結局就是,為了一個不知存在意義為何的粉絲頁,宿營多花了人力在做倒數圖之類的東西。但由於意義不明(純粹用來交代上級),品質也沒有很好,說真的讓學弟妹看到這種粗糙、劣質的東西只能有反效果吧。真心為那些做苦工但又沒成效的人感到難過,他們的徒勞都是由一個腦袋不清楚的上級害的。


為什麼是這個數量?不是更多或是更少?

進行成本考量之餘,應該以不浪費為原則,然後認真的去估算為什麼是這個數量。哪些店家、建築、海報欄可以提供海報張貼?而不是就一拍腦袋,就認為「嗯...大概就是這個數量吧」結果最後,哪裡可以貼、要不要事先申請都不知道。


有人力去分派海報嗎?是否能認真落實?

海報寄來了,但是有500張,這樣需要幾個人去貼?一個人要負責幾張?負責哪個地區?如果沒有人力可以幫忙,是否一開始需要印那麼多?這些都是資源配置的問題。分派的步驟一但不落實,再好設計也是做身體健康的。再好的設計,如果無法達到最原始、本質的目的「宣傳」,都是徒勞。設計出一張好的海報只完成了宣傳的40%,後面的步驟才是最重要的60%。


結論

好的,我覺得我有點小題大作了,可能也沒人在乎這些問題。尤其是在這個技術發達的時代,印刷品的成本其實真的不會很高。因此很多企業、單位可能也不太在乎這些事情,反正也沒多少錢嘛。但總之我就是想把我的這些思考記錄下來

衷心希望這個世界,可以少一點被上頭害去做白工的人少一點被莫名的里程碑思維壓榨的設計師少一點紙張的浪費多ㄧ點對本質需求的思考



最後,附上一張,最近設計的海報——台美學生會議!

是的!沒錯!台美學生會議(TASC)將在2018暑假舉行。為期20天,在環島的同時,還可以跟美國朋友一起進行深度的文化交流,並且聽到很多猛猛的講座喔!!今年11月,TASC將在台、政、成、清分別舉辦四場說明會。大家!來參加個!好嗎!!!?

FB報名連結:https://goo.gl/Huji4z

(原來是業配文啊!)













2017年10月8日 星期日

日誌:接下來寫作的努力目標



我不知道自己為甚麼又開始更新起了部落格,因為寫文章其實是一件讓我很痛苦的事情。我很不喜歡在半公開的場合表達,因為每當思想脫離了本身,轉變成文字後,它都是如此的讓我感到羞恥和窘迫。

可能是我總是很無法適切真誠的表達自己吧。

我會忍不住想要模仿他人,忍不住的為了追求洞見而過度批判與延伸。有的時候,我超越了自己的本真,在一個更高層次的塑造了正面積極的形象。而其存在於世間的目地,就是向迷茫的眾人傳播「真理」。這種感覺,讓我非常感到噁心。特別是當我在幫自己的Blogger佳句換上重點提示色時,這種感覺就特別強烈,但我又無法不如此的表揚自己。

可能是我覺得思想是人的一種弱點,我沒有自信真實的自己可以被接受,因此總是忍不住地在現實與網路保持沉默,抑或是以他人的風格偽裝自己。

我很希望可以做到真誠,讓我可以在每打完一篇文章後,隔日還有勇氣再讀一次。我可以不用做到跟別人一樣犀利、清晰、邏輯,我甚至也可以去寫那種我平時瞧不起,但其實自己很愛看的雞湯文,只要這一切的一切我可以坦然接受這樣的自己就好。

所以能夠適切且真誠地打下每一個字,而不會為其感到噁心,這就是我接下來努力的目標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日誌:本學期的課程們——論哲學史的意義與學習的本質




這學期放下了醫院實習,專心在哲學系的課業上面,主要是哲學史。老實說,我本來以為自己會很開心,但說真的我現在有點失望。先申明,我覺得哲學史是有意義的,我自己認為哲學史的價值在於

1.認識知識的演進,掌握知識間承先啟後的關係:

好的思想往往不是靈光ㄧ閃,也不是通靈通到的。更多時候,理論是藉由一代代人,沿著當下的思想脈展,慢慢的延伸或是批判而來。因此要透徹認識任何時代的知識,往往需要回溯當時代的思想背景。

2.認明知識發展本身有時代的侷限性:

如同(1)所說,知識本身是在演進的。因此愈現代的人,愈擁有知識累積上的優勢。現代的人有前人發展的思想為基礎,因此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不必把那些已經證明錯誤的思想,重新研究一遍。反過來說,愈古代的人就相對擁有更多時代知識的局限,必須從那些「看似很蠢的問題」重新想起。如果缺乏這樣的認知,人就容易會用現代的眼光自以為是的指指點點。


舉例來說,在古希臘,自然哲學家提出了「水是萬物的起源」、「氣是萬物的起源」。從現代來看,這些想法真的超蠢。水?氣?這些東西怎麼會是萬物的根源呢?因此覺得古代的哲學家真是蠢的要命。

不過會這樣想,是因為本身沒有認明「知識的時代局限性」。從歷史的「切片」來看,這樣的想法是愚蠢的。不過從「連續性」的角度,這種想法的出現其實是一種偉大的進步。要知道,在這些自然哲學家之前,人們還是停留在「神話思維」的思考模式的。人們都是用各種的「神怎樣怎樣.....」來解釋各種自然現象。

因為神不開心了,所以有閃電。
因為神覺得很開心,所以花開了。


直到泰勒斯等自然哲學家的出現,才有人從「神話思維」中走出,開始用更為理性的方式去思考世界的存在。雖然水、氣聽起來都很玄幻,但是至少它是自然物質,而不是什麼神的法力。除此之外,這些自然哲學家,很多還會試圖在有限的科學知識下,創造一套相對完整的理論,試圖用邏輯的方式去這些元素在世間的運作方式。我相信,任何一個沒有接受現代科學知識薰陶的人,在這些算邏輯自恰的理論系統前,都是有可能被說服的。

所以我認為,歷史的價值就在於:學習透過一個連續性、脈絡性的方式去看待問題,而不是只會抽出「一個切片」,然後憑藉著現有的知識,傲慢的去鄙視、批判。而不只是哲學史,任何歷史都是這樣的。


好了,稱讚完哲學史了,現在我要來稍微抱怨一下哲學史課。老實說,我覺得學校的哲學史課真的有點瑣碎。上課或作業,都會要我們認真的「摳」思想的細節。

舉個比較好懂的例子(雖然它沒有發生)

假設課本上面說——雅里斯多德認為重的球體會比輕的球體先到達地面,直到伽利略利用思想實驗,才得出兩個物體其實會一起到達地面。

如果是我,我就會這樣解讀:「雖然雅里斯多德給出了錯誤的結論,在至少他是第一個(應該吧),嘗試的對於自由落體現象給出解釋的人,在這點他比起其他完全不思考的人好的多。而到了伽利略,他又更近一步的運用思想實驗進行分析,因此在思考層次上,他比雅更近一步。」

然後到這邊,在體驗到知識演進的美妙後,我就回家吃晚餐了。
可是如果是哲學史課堂,他們可能就會很認真的去摳(鑽研)

「雅里斯多德是怎麼描述重的物體先到達地面的呢?」
「他運用了什麼思考模型?」
「他的物理觀念架構是怎樣?」

然後我的個性就真的很受不了這個,我不會說這沒有意義
但如果是我,既然知道它是錯的,我就不會想把這樣錯誤的思想搞得那麼清楚(當然你要說這可以訓練大家理論重構,我也是不能說什麼。)但我覺得哲學史的價值,在於「史」而不是哲學本身。與其專注於這些瑣碎的雞毛蒜皮,能對哲學知識有一個動態演進的宏觀認識應該更重要。到底為什麼要沈溺於這些古人玄妙、難以理解的思想上呢!QQ(而且很多斷簡殘篇根本就不知道他再說三小)

還是要說,我不敢說這樣的上課(作業)的方式是沒有意義、學不到東西的,我只是說我不是很習慣這種學習模式而已,我感受到這些瑣碎的事情ㄧ直在消磨我對於哲學的熱情XD



     第一個哲學家——泰勒斯



結果這學期讓我比較開心的,反而是另外上兩堂學校的額外的付費課程
一個是計中Adobe illustrator,還有外語中心的英語會話。因為每次都可以感受到自己有在進步,所以就會有動力持續學習下去。

以前會有種迷思,覺得自學比上課來得好。覺得很多課程都在騙錢,而且覺得「厲害的人好像很多也都是自學,所以我也要自學。」(這是尊嚴問題)結果最後往往還沒有入門,就被挫敗感給打敗了。但現在我深刻感受到:所謂「自學」的本質,根本不是有沒有去上課,而是——有沒有「主動學習的動力」。其實的學習的本質,本身就是一種自學。有動力時,人想盡辦法也會尋找學習資源來自學。沒有動力時,即使把人放在課堂上,也只會覺得身心疲倦。

總之我是個凡人。缺乏成就感與動力時,我實在沒辦法對於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產生學習動力的,所以我需要上課、看書、請教老師,藉此降低學習的挫折。身為凡人,身為一個想要成為博物學家的怪人,我想我需要學著好好保護自己的學習動力,讓自己保持在一個對於任何事物都有好奇與慾望的狀態上。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日誌:我的借書的習慣&《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




晚上睡不著,就把從圖書館借來的書看完了。再次讚嘆學校圖書館真的很好,不但擁有豐富的館藏,還可以到上網推薦書籍。

本來是有每個月博客來會員日血拼的習慣,但往往導致宿舍書櫃爆滿,多的書只能堆在地上,加上我看書基本沒有看第二遍的習慣,所以結局就只好拿去二手出清,感覺實在有點浪費。

所以現在除非是我覺得有蒐藏價值或非常想看書,我都是先到圖書館網頁的「圖書推薦服務」系統去推薦。每個人一個月可以推薦10本,雖然不是每本書都會被批准(我目前的推薦成功率是0.42),但其實我大部分想看書,本來就是屬於那種「想看但沒有很急著要看」的類型。

然後我平時也會在Evernote列個「想看的書本清單」,看到什麼好像很有意思的書就丟進去。很想要的就直接上網買,覺得單純想看就去圖書館借或是推薦。





我的Evernote「想看的書本書清單」




現在我只收藏兩種書:

1・真的很喜歡的著作:

像是卡繆《異鄉人》、叔本華《人生的智慧》.......像這類的經典,雖然以我的個性不太會看第二次,但由於非常喜歡,因此即使只是放在書架會覺得心情愉悅。


2・知識量豐富,方便研究查詢的書:

這類書就是單純用來查資料、寫作業的,像是歷史類如房龍《人類的故事》、藝術史Gombrich E,H《藝術的故事》我覺得都是很值得收藏的書之ㄧ。不僅是著作本身有著經典性,更是他們對於某個領域都有很完整的介紹,對於寫作業、研究時查找資料很有幫助。








回到主題,今晚我看完的書是野島剛《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情》。而會想要寫blogger,其實就是因為看到這本書有很多,像是:豆腐雜談、讓座的煩惱.....之類短短的、單純是作者心得感想、沒什麼特別的洞見,看完只有種「哇~這樣也可以寫成一篇啊!」的文章。所以就覺得大受鼓勵(?),想說自己為什麼也不能這樣呢?每天寫點生活感想,也不必追求一定要有什麼特別的見解,就當作一種組織文字的訓練,我覺得我文章表達能力真的是太差了。

除去一些感覺是灌水的小短篇,這本書還是有很多不錯的篇幅,像是過勞的《過勞的東大生畢業為何自殺而非辭職?》這篇。

我對這則新聞有印象,就是2016年有一個任職知名廣告代理公司「電通集團」的東大畢業女學生,因為不堪工作業務負荷而自殺。她死前10月加班時間超過130小時,11月加班超過90小時,然後還會再Twitter上po「除了想睡覺,我已經失去任何渴望了」、「確定六日也要到公司上班,我真的很想死。」.....之類的訊息。這件事當時引起一陣風波,也因為這樣,許多人開始關注日本的職場過勞問題。

而這篇文章就探討了「為何日本人寧願自殺也不遲職」的社會現象,主要原因是有以下幾點:


1.日本的「會社員文化」

在日本,除了老闆或是高階主管外,基本每個人都會在職業欄上寫「會社員」,表示「公司職員」。但是在其他國家,這種職業名稱並不存在,大家都會寫具體的職稱。

這是一種「會社至上」的文化。雖然每個人的職業不同,但每個人都是「會社員」,其最終目地,都是為了會社(企業)這個最高的存在,拼命的努力工作著。



2.日本對於辭職者的差別待遇
無業者在日本社會受到很多經濟與政策上的歧視

就算你有一億日圓的資產,要買五千萬日圓的房子需要貸款時,不是公司職員就無法貸款。 信用卡也是同樣道理,任職哪間公司、工作了幾年、年收入多少,都是申辦信用卡時必須填寫的項目。

......我還特地做了個實驗,其中一家金卡的申請書上寫上「作家」,並列上我十本以上的著作,果然不出所料,收到了「未達核卡標準」的通知單,這就是日本社會的現實啊。
3.日本對辭職的刻板印象


辭職在日本是ㄧ件很嚴重的事情。在台灣或中國,如果有人說自己深思熟慮要辭職了,大部分的朋友會跟他說恭喜。但是在日本,如果有人說自己想要辭職,大家都會非常驚訝,問說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看完這些文化現象後,不難想像為什麼東大畢業的女學生不敢辭職了。

不過就算不考慮文化現象,我覺得人在極度身心壓力之下,其實也很難做出所謂理智的決定。任何「其實你XX就好了」、「以OO角度看就沒事了」的話,對於當事者來說,其實沒有意義。因為很多分析雖然能理智上接受,但當自己真的處在問題當中時,許多人潛意識與情緒上根本就做不到。

就像每個人都能「理性上」知道健康很重要,但還是有很多人熬夜、暴飲暴食。這是因為潛意識中,他們根本沒有把健康當第一位。有人因為生活壓力,下意識的藉由這種不健康的方式,來抒發自己被壓抑的情感、釋放攻擊性,當然也有人可能就是單純喜歡過著這樣的生活。總之,如果不去接受人類「本性、情緒、潛意識」的那一面,而單就「從理性的部分」,去苛責自己與他人「為什麼不XX就好了?」那我覺得就是把人性看得太簡單了。不過反過來說,那些能夠不只「理性上」理解道理,還能實際貫徹執行,讓真理穿透自己潛意識並形成習慣的人,就真的非常的厲害呢,也應該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總結來說,我覺得《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某些文章是有趣的,不過蠻大部分的主題過於冷門,比較像是作者的心得隨筆,雖然這也是一種理解文化的切入口,但我自己是不感興趣的。

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

有趣的江戶時代(2)——從《百日紅》談攻略花魁




      沒想到竟然有(2)....好吧,總之看完動畫《百日紅》後,我突然的、意外的、莫名的就對江戶人的生活很感興趣。其實百日紅也沒說多好看,但就是.....莫名的會他們的生活產生興趣。所以假日時就去總圖館找了本《江戶時代文化一本通》,Yeeee,果然很有趣。


講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婦女的故事



《江戶時代文化一本通》
讓你從結婚到通姦,從出城到上花街
一本在手,暢通無阻!



以下整理《江戶時代文化一本通》的一些內容:


ㄧ、吉原攻略—— 第一次逛紅燈區就上手

      在動畫《百日紅》中,有提到「吉原」這個地方。所謂的吉原,就是當時的其中一個的紅燈區(雅稱遊廓),裡面的女性叫遊女。


1.一般遊女攻略

    如果只是一般遊女,她們會在一種叫「張見世」格子窗後面供客人挑選

《百日紅》中吉原的「張見世」,後面的遊女可任意挑選

2.花魁攻略


   花魁不ㄧ樣,花魁是等級高的游女,她們不會跟一般遊女ㄧ樣在格子窗後任人挑選。她們是高雅尊貴的,要攻略他們有複雜的手續。

《百日紅》中的花魁,小夜衣


首先,要見花魁必須透過茶屋引薦,客人必須證明自己的財力。再來,客人的初次選擇要謹慎,因為一但選擇某位花魁之後,接下來就不能再更換(有夠忠誠?)。如果不得已真的要換人,客人就必須付出大量錢財或禮物送給原本的花魁作為補償。最後,要跟遊女共度良宵,還並須經過三會的習俗。第一次見面(稱初會),花魁只會優雅寧靜的坐在旁邊,不會與客人談笑表現一種"我可是很矜持的呢"的態度。第二次見面(稱裡返),花魁開可以和客人談笑。直到第三次見面,才允許跟花魁共度春宵。

花魁是一種很有涵養的高級性工作者,要學多門高檔禮儀、藝能,包括古典書法、茶道、舞蹈、和歌,還有圍棋之類的。花魁常成為浮世繪的題材。不會隨便接待一般街客,也不是隨便提供性服務,只會接受特定人士邀請。

阿榮在幫小夜衣製作浮世繪的草圖,要交給工匠製作後才會變成浮世繪

花魁常成為浮世繪的題材
主要是為了做紅燈區的廣告行銷



二、「火」的文化現象



     對現代人來說,火災就火災,沒啥特別。但在古代,房屋都是木造建築,所以一但引發火災就是非常嚴重、非常嚴重、非常嚴重的事情。以1657年的明歷大火來說,原本只是一片火化遺體身上的衣袖隨風飄走了,沒想到這塊燃燒的衣袖最後造成了宅邸500所、寺社300所、倉庫9000所、橋樑61座被燒毀,以及高達到10萬人的死亡。

   


《百日紅》中的大火場景


       所以說在以前,火災是絕對能能導致一個區域灰飛煙滅的。那為了防火,就因此催生很多有趣的文化現象:




1・澡堂文化——男人的社交地點

      日本人最有名的是澡堂文化,背後的原因之ㄧ也是為了防火。江戶時代,普通人不在家裡洗澡,而是上澡堂洗澡。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在家裡生火燒水具有有相當的危險性,一不小心可能就會引發大火。因此每條街上,基本上都會有一間公眾澡堂。洗完澡後,人們還可以上澡堂二樓休息。店家會在二樓提供榻榻米、象棋.....等設備。在當時,澡堂二樓就是男人們最常去的社交地點。

2・門禁——十點前要回家

      江戶晚上有門禁,只要過了晚上十點,各區域的大門就會關閉。所以商人、平民們不管如何,都要在十點前趕回去。這麼做的目地,除了是維持治安,也是為了防止火災。門禁可以減少人們夜晚的集體活動,一方面可以防止夜晚有人聚眾鬧事,再來就是可以減少因為活動所使用的火燭(大家都乖乖睡覺就不用點蠟燭了)。而且如果有人半夜縱火,也是無所遁形。


3・對縱火者的懲罰

      由於火災帶來的損害實在是太過嚴重,因此故意縱火者,不管有無犯罪成功,只要被抓到就會被判處火刑。行刑前,犯罪者會先進行遊街示眾,讓所有人看清楚縱火者的容貌,讓大家對其怒罵。可見江戶人,對於火災是多麽的厭惡。


三、如果走在江戶時代的路上,要如何判斷走來女性是否單身?

      在江戶,要判斷女性「已婚、未婚、生子、未生子」,不必直接去問本人Are you single?而是可以直接從外表看出來的,所以很方便搭訕呢。根據傳統結婚的女性,牙齒必須塗黑,這稱為「半元服」。直到生下第一個孩子,才能把眉毛剃掉,才稱為「元服」。只有生過孩子的女人,才能被認肯為一個真正的女人。


已婚女性

出嫁的女性必須把牙齒塗成黑色


生子 vs 未生子

《百日紅》主角阿榮的母親

阿榮的母親的因為生過孩子,必須把眉毛剃掉



《百日紅》的女主角阿榮

阿榮未婚無子,因此不需剃眉


       本來是沒注意到她們的眉毛差異,是我看《一本通》再看《百日紅》,才發現竟然做得這麼細緻,這真是太有趣了!不過牙齒部分就沒有描繪出來了,不然也太噁心了



三、江戶的刑罰

1・縱火

如前面提到,縱火是非常嚴重犯行,因此被抓到會被處以火刑。

2・偷竊

意外的是,偷竊也是重罪,所以一但超過特定金額,就處以死刑。所以有很多商店老闆,因為心軟不忍心讓偷竊者被處死,就會少報被損失金額。

3・通姦

     
 
    上一篇提到,江戶時代的性觀念是開放的。婚姻只被看作是家族、遺產傳承的單位,因此跟性是被分別對待。但婚前,未婚男女有性行為並不會特別禁止。只有一個例外,就是——通姦。

       為了保證繼承人的血統純正,已婚女性一但被發現與外人通姦,丈夫可以直接將姦夫淫婦當場砍死,而不會被問罪。此外也可以將兩人交給政府機構,將兩人處死。

       如此重視通姦問題,是因為家族的繼承必須保持絕對的純淨。雖然未婚的性行為可以允許,然而一但結婚就必須保持忠貞。同樣的,為了家族的繼承問題,武士和商人的婚姻主要是經過家人安排,反而是沒有家族包袱的平民有自由戀愛的機會。

四、結論


      《百日紅》、《江戶時代文化一本通》其實都算是還蠻小眾的作品,也沒特別好看,所以不會特別推薦。只是說,我覺得興趣這種東西很有趣,總是會從小地方冒出來,然後才慢慢延伸滋長。像我原本對日本文化真的沒什麼興趣,是看了動畫才對江戶人的日常生活感到好奇,才有找書來看。所以說這就是緣分吧,我看以後遇到有興趣的東西我也應該趁勝追擊,這樣才會發現的更多更有趣的東西!




上篇:有趣的江戶時代(1)——浮世繪動畫《百日紅》






2017年8月27日 星期日

有趣的江戶時代(1)——浮世繪動畫《百日紅》

   
      無意間在Netflix上看到這部《百日紅》,沒想到Netflix竟然有日本動畫片!(還有排球少年)



(2015上映的日本動畫《百日紅》)

主要藉由女主角是阿榮(葛飾北齋的女兒),描寫葛飾父女的生活
沒啥特殊劇情的,就是看他們畫畫




(《神奈川沖浪裏》,葛飾北齋最著名的浮世繪作品)

葛飾北齋是日本非常著名的浮世繪大師
沒聽過這個人,但應該多少看過這幅畫




什麼是浮世繪

何謂浮世繪?其實就是木版畫。那什麼是木版畫?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印章
只是一般的印章是刻字的,而浮世繪則是刻圖像

繪者把稿畫好交給工匠,工匠再把圖畫刻到木板上。完成後,這個木板就可以像印章一樣,重複地在各種媒材上複印出跟原本相同的圖像。從此,就可以大量的在書本上、紙張上印製相同小插圖,而不需要手工逐一繪製。大量印刷的技術,導致傳播成本變低,普通人也買得起,漸漸浮世繪成為居家和公共場所常見的裝飾。因此浮世繪並不是什麼艱澀難懂的東西,其實就是一種印刷技術上的突破。


除了書本小插圖,浮世繪也用在廣告上面。江戶時代的風俗行業很發達,也會張貼許多小海報招攬顧客,因此春宮主題也變成當時浮世繪很重要的題材。別看葛飾北齋畫的《神奈川沖浪裏》如此的澎湃正氣,但他其實是畫A圖的大師。在《百日紅》動畫中,可以看到當時有很多的畫家都在畫春宮圖。

葛飾北齋的《章魚與海女》,最早的觸手Play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印象派出現跟浮世繪有很大的關係

浮世繪作為一種印刷手段,可以大量的產製印刷品。量一多,最後就被當成廢紙一般的存在。跟現代一樣,我們也不認為廣告單不是什麼值得收藏的產品。

因此許多浮世繪就被當成廢紙,當成貨運時用的的緩衝物,隨著瓷器送往海外。很多人看到這些從日本來的包裝紙,讚不絕口,浮世繪因此開始西方國家流行起來。尤其是印象派大師莫內,特別喜愛浮世繪。現在去看巴黎吉維尼莫內的故居,餐廳中可以看他收藏的一些日本瓷器還有浮世繪作品。

19世紀,精準嚴謹學院派藝術幾乎發展到了極致,藝術家們開始試圖尋找新的表達方式。因此浮世繪那種不拘泥透視、形狀、比例,專注於感覺和情慾的繪畫風格,大大的啟發了這些畫家,也間接地導致了注重描繪印象和感覺的印象派出現。


(莫內的老婆卡蜜兒)
因為喜歡日本文化,莫內讓老婆打扮成日本風格




*備註:除了木版畫,還有所謂的銅板畫、蝕刻版畫。原理都是相同,只是媒材不同。木版畫雖然很方便,但還並不能無限制的複印。因為木板會因潮濕而變軟,這樣圖章就失去原本的模樣了。必須到銅板畫、蝕刻版畫,才能接近無限制地複印。


從《百日紅》看江戶時代

我不太會解析劇情寓意之類的東西,但在《百日紅》中,我覺得有一些很有趣的江戶日常。

在動畫中,最讓我驚訝的劇情就是這段了——因為缺乏經驗,主角阿榮無法掌握春宮圖的精髓。失望之餘,阿榮跑到了妓院和男妓共渡一夜,尋求靈感。

我看到時嚇傻了,沃草,江戶時代的女性可以隨便上妓院?!@0@

原來,日本江戶時代並不像中國那樣保守,除了風俗行業盛行之外,只要你情我願,婚前性行也並不被認為是什麼怪事。此外,同性戀風氣也算流行,有些男性會上妓院找男妓,也存在很多男男春宮圖(最早的BL漫畫啊!)

根據《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這本書,江戶時代的戀愛和婚姻是被切割來看待的,婚姻是用來保障財產的繼承,是家庭與家庭間的關係,因此父母決定。但戀愛則是個體之間的關係,是一種情趣,是一種娛樂。除了已婚婦女之外(為保證子嗣血統純正),未婚男女、已婚男性只要你情我願可以任意的自由戀愛。戀愛跟婚姻兩者沒有絕對的關係。

葛飾北齋的女兒——阿榮

最後回到女主角阿榮。雖然比不上父親葛飾北齋有名,但阿榮(原名:葛飾應為),其實也是個出色的畫家,有「江戶的倫勃朗」之稱。

倫勃朗(Rembrandt),被稱為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其特色就是用善用光影來創造戲劇效果。

我個人蠻喜歡倫布朗的,因為我個人喜歡重口味的戲劇感(感覺我看文藝片一定會睡著(XD



(倫勃朗的《夜巡》,世界三大名畫之一)

可以看到倫勃朗善用明暗對比,創造了近乎舞台劇式的戲劇效果



(葛飾應為(阿榮)的《吉原格子先之圖》)
*吉原其實就是當時的紅燈區

其明暗的使用,確實跟倫勃朗有相似之處



總結來看動畫《百日紅》其實沒有什麼大起大落,劇情樸實平凡。
如果對浮世繪、葛飾北齋沒有興趣,我認為沒有必要特別找來看的。
但仔細看的話,這部片真的藏著很多很有意思的細節。
尤其是他們的生活日常,會有種「原來江戶人是這樣的啊」的感覺。
鑽研一下是可以學習到很多有趣的日本文化的






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讀《榮格自傳》——我們其實都遠遠活在意識之外




我對心理學的看法

最近趁暑假,把《榮格自傳》讀完了。榮格是一個很有名的心理學家,跟佛洛伊德、阿德勒併稱心理學的三巨頭。我本來沒有非常喜歡古典心理學啦,因為總覺得心理學家都在胡扯,愛提一些很玄的東西,這些東西既不能被證實,又不能被否證

像是佛洛伊德這個人,不管怎樣都要把事情歸功於性理論。「你有家庭革命?喔~那是因為你小時候的性發展沒有被滿足。」、「你有懼高症?喔~那是因為你內心的性慾望被抑制了。」(之類的)這些東西,好像沒法證明它不對,但要承認又覺得莫名奇妙。

總之,抱著想知道其他心理學家在做什麼心態,我讀了《榮格自傳》,覺得還蠻有趣的。也意外的看到了榮格跟佛洛伊德的互動,還有他對佛洛伊德學說的看法。

他們的交集,是在榮格讀了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後。在讀了《夢的解析》後,榮格覺得這個人的學說,尤其是「潛抑機制」的部分跟自己的想法很多相似,因此兩人開始有些來往。基本上,佛洛伊德算是榮格的老師、前輩,佛洛伊德會和這個新生代的心理醫生分享各種經驗和看法。

榮格一方面很尊敬他,也很需要佛洛伊德的經驗,但是愈交往,他的內心又對佛洛伊德的性理論感到更多懷疑。他發現,在佛洛伊德心中,性理論真的扮演著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重要到他幾乎是一種以神秘主義的方式、瘋狂地吹捧並強調「性」之於人心理的重要性,試圖想把「性」放在一個至高無上的神性地位。榮格原本很尊重這個老前輩,但在性理論上,佛洛伊德那種不願以科學理性的討論態度,讓他很不喜歡,因此兩人最後決裂。

這個故事讓我覺得很有趣,如果硬要要說啟發性在哪。其實就是——原本在我這外行人來看,我對心理學有很多既有的偏見和印象。但讀了《榮格自傳》後,我覺得自己這種態度有點傲慢吧。我覺得「古典」心理學家都有病,但其實那些所謂的古典心理學家,彼此之間也是有很多互相的批判的。因此不能一概而論的去認為「古典」的心理學家都智障智障的、喜歡亂講話。但世界上不是只有自己有批判性,別人也有大腦會自己思考。硬要說,就是這點小心得吧。


《榮格自傳》這本書

回到《榮格自傳》這本書中,雖然榮格批評了佛洛伊德,但我自己覺得這本書也有很多玄的東西。像是榮格就紀錄了非常多自己做的夢,冒險的夢、小時候的夢、跟佛洛伊德相關的夢,然後竟然還有辦法從其中解釋出很多大道理來。在我看來這些東西,跟性理論是ㄧ樣的玄之有玄。因此一但提及這些榮格的夢,我覺得很煩,基本上就跳過了。

但如果撇開這些不談,讀讀這本書確實可以有一些收穫。像是榮格對佛洛伊德批判,還有他對於潛意識的理解,這些都是我覺得這本書很有啟發性的部分。從此還可以發現到,其實榮格對佛洛伊的想法,到我對榮格做夢的想法,那就是一連串的互相鄙視,但同時也是人類理性、科學進步的象徵(?)隨著時代發展,人對於知識的研究以一種更加嚴謹、客觀的態度在前進。因此可以看到,榮格對佛洛伊德有意見,而被現代知識摧殘(?)的我對榮格莫名其妙的夢也很有意見。到現在,主流的心理學基本也都是基於科學實驗、統計的方法再做了,比較少人再提一些夢啊、性啊之類的東西(我的感覺啦)

因此的結論是:想要入門心理學,這本書還是算了,看完只會覺得心理學有夠玄XD。但本身對心理學有興趣,又想要理解心理史的人,這本應該還蠻推薦的吧,可以看看古典心理學家在想什麼、怎麼思考,很有趣~


榮格的潛意識

最後說說榮格在《榮格自傳》中對潛意識見解,帶給我的啟發。

榮格在這本書中,探討了潛意識的存在。其中一句「我們其實都遠遠活在意識之外」,讓我印象深刻。看了這句話後,我好像突然知道——為什麼自己明明每天都吸收到非常大量知識、訊息,但卻還是有種過不好生活的空虛感了。

原來關鍵就是這句——我們其實都遠遠活在意識之外。

心理學告訴我們——「意識只是所有腦內活動的冰山一角,但冰山之下暗藏的是許多我們未認識的潛意識」(覺得潛意識太玄,就解釋成那些無意識的習慣、情緒吧)


但偏偏人類的行為,很多就是被決定於那些意識之外的部分。像是急躁的人,就容易被自己急躁的個性壞事,導致做事失敗、友誼破裂。

然而,麻煩的是,學校或任何媒介(文章、影片)能教我們的,基本上很大程度也只能停留於那些意識之內的東西呢。(像是最新研究結果、科學理論之類的)

像以急躁這種潛意識的氣質習慣而言,光知道急躁的心理學研究、帶來的壞處、可能的理論....這類「可意識的知識」,並不足以直接對潛意識本身帶來什麼樣巨大的變化。但很多時候會產生進步,是基於當事人開始認識自己究竟是為何產生這樣的情緒,以及懂的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總之,重點還是在於自己開始對自己的理解,而這些知識頂多是幫助人們認識自己,引領自己入門的一個線索而已。

對於潛意識本身,「知道」是遠遠不夠的。(如果「知道」就有用,那全世界都能減肥成功啦~~)

因此我會覺得空虛,很大可能也是因為我只有「意識內的東西」在更新,但我的潛意識(或是說習慣、情緒),仍處在跟意識斷裂的狀態吧~

一旦不能更好掌握自己的潛意識,任由那些不知哪來的憤怒、嫉妒、不自信、驕傲掌握自己的行為,而這些不健康的情緒往往會引導自己,讓自己走向那些不想要的結果。此時,就會常常產生那種「怎麼又吵架」、「怎麼失敗了」的感覺,覺得自己身上有一種擺脫不了的很玄的命運、詛咒纏身,但其實這是潛意識的作用而已。

因此,榮格才會說「你的潛意識指引著你的人生,而你稱其為命運」 。擁有好的知識或許可以改變人生,但更多時候,習慣與情緒才是讓人能夠好好生活,覺得快樂的關鍵。

那如何讓自己的命運改變呢?榮格又說了一句——「當潛意識被呈現,命運就被改寫了」


具體怎麼做呢?就好好認識自己吧~~~

#非常隨便的結論呢~~~~
#還敢批評別人很玄、不嚴謹
#其實自己也很愛寫這種東西
#我已經放棄嚴謹了(任性~~)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從醫院實習,談我對人工智能與自由的看法

怎麽會突然想談「自由」是什麼呢?







除了下禮拜考藥理學想要逃避之外

是因為我想到我之前跟朋友爭論的一個話題:

//

這學期我們開始到醫院實習。

在實習時間,我總覺得量Vital Sign,也就是量病人的血壓、呼吸、脈搏、體溫,是一件超級浪費時間的事情。

因為這些工作很簡單,只要有個血壓計、體溫計、讀秒數的手錶,任何經過訓練的路人都可以做完這些事情。(註ㄧ)

所以我就跟朋友討論說:「如果未來人工智能可以取代這些簡單、大量重複的事情就好了。」

我覺得:人類生活中,真的存在太多許多簡單、大量重複的雜事。因此如果有人工智能幫我們代勞,就可以解放我們人類,人類也能變得更自由。同樣的,如果護理師可以從平時簡單、重複的工作中解放,那他們就更可以在醫學上發揮自己在的專業。再來,如果有更多時間,不只是生理上,護理師也可以同時顧及病患的心理需求。(註二)



然而,對於我這樣前衛的想法,我的朋友顯然不同意。



朋友說:「我不覺得。你覺得量Vital Sign沒有意義,可是我覺得有啊。像是我在量Vital Sign時,就會順便跟病人聊天什麼的,我覺得很好。」


我:「可是如果可以不要花那麼多時間量Vital Sign,那麼你不就有更多時間更病人聊天,關懷他們的內心嗎?」 「以洗服來說,洗衣機發明之後,人類就從洗衣服這種無聊重複的事情解脫了啊。」


朋友說:「你覺得無聊,可是別人不一定覺得啊。像我就不覺得無聊,我現在還是會自己手洗衣服。」


我:「明明就很無聊啊,人類應該花更多時間在『創造性』的事情上,在那些需要那些動腦的事情上。把時間花在那些機器、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上,有什麼意義?」


朋友說:「那是你的想法。像是我有時候動腦太多,就會想休息做些不用動腦的事情,這時我就會去洗衣服或是整理東西什麼的。」「你覺得洗衣服很無聊,可是那是你的想法,就是有人不覺得。」



.
.
.

然後我們就吵開了XD



所以自由是什麼呢?



當時我覺得對方有點強詞奪理

「明明洗衣服這種事就很無聊,你幹嘛一定要硬說他有意義.....」
「真是討厭的相對主義者」(XD)

但是我錯了。

確實是我把價值觀強加到別人身上。
我覺得沒有意義的事情,不意味別人也覺得沒意義。
我何必勉強強別人的價值觀跟我ㄧ樣?

.
.
.

但是在於讓人類更自由這件事上,我還是堅持我的想法。

我確實不應該去要求喜歡洗衣服的人,不洗衣服,然後洗腦他「洗衣服很無聊」

但如果:

喜歡洗衣服的人能去洗衣服,不喜歡洗衣服的「可以選擇」不去洗衣服,那不是更好嗎?


像在目前的情況下,護理師不管「願不願意」,他都要去量Vital Sign
但是如果未來有人工智能出現了,那愛量的去量,不愛量的就不用量,那不是更好嗎?


現在的工作也是。對有些人來說,工作使他們有成就感、快樂,因此他們樂於去做,這樣很好。

可是有更多人,他們不喜歡工作,可是他卻「不得不去」工作。


我認為這種「不得不」,就很像是「神對薛西弗斯的詛咒」

神話中,薛西弗斯因為被神懲罰,每天都要重複著滾動石頭上山,一但石頭到了山上,就會立刻掉下山崖,然後薛西弗斯就要下山繼續滾石頭上來。
這樣的懲罰無聊、單調、沒有意義。

重點是這樣的懲罰「永無止盡」,薛西弗斯沒有選擇不要的權利
這樣的懲罰,完全就是一種純然、巨大的絕望

而人類其實也是一樣。
許多人類就像薛西弗斯一樣,根本沒有能力拒絕,
必須像他一樣永無止盡地做著同樣且重複的事情
看起來好像完成了什麼,但是這真的是自由嗎?



所以說,什麼是自由?
我覺得自由其實就是——

「對於自己的人生,擁有更多的選擇。」

人工智能在未來或許真的會取代許多行業

可是換個角度想,人工智能也給予了我們「更多的選擇」

在這樣的世界中,有人愛做什麼就可以去做;然而,一旦有人不想做什麼——他也不用勉強去做。

那我覺得這就是自由了。


——————————————————————

(註二):關於「關懷病人的小心靈」(題外話)

說到顧及病患的心理需求

之前在醫院作服務學習時,剛好隔壁護理師在開會。

有護理師就說:

「那個,有病患家屬反應說護理師們有點冷漠。」
「希望同仁們可以,更加...呃...溫柔且和善。」

說完。頓時聽到有人回應:
「溫柔且和善?沒辦法,我們就很忙啊」
「如果有時間,我們也想坐下來邊喝咖啡邊聊天呢。」

然後當時我就笑噴了XD



——————————————————————

(註ㄧ)關於Vital Sign


量Vital Sign其實沒有前面說的那麼簡單啦。這裡只是想當一個引子去討論「什麼是自由」。
Vital Sign不簡單的地方在於:


    - 判讀需要專業:
    
量出的Vital Sign究竟合不合理,是需要專業判斷的。例如:


  • 機械可能還無法判斷何謂是「異常數據」

    或許有人會認為:可以寫個程式來判斷啊。
    以血壓來說,工程師可以寫一個程式。
    「如果血壓在某一範圍(X~Y),就是正常。
      如果血壓大於Y,小於X就通報醫護人員。」
    這樣的作法似乎可行。可是,人類是存在個體差異大的。
    所謂的「正常血壓」,其實只是一種人為「歸納的標準」
    可是在實際上:
    我遇過,有些人超過「平均正常值許多」卻完全沒有症狀
    我也遇過,有些人明明處於「平均正常值」,卻覺得自己血壓很低,頭很暈因此光靠數據,或許是不夠的


  • 機械可能還無法判斷何謂做「綜合判斷」
    比如說,有時候我們會遇到「量出來的血壓很高,但是病患卻說沒事兒」怎辦?

    這時就要考慮各種情況,有可能是:

    1・機器怪怪的:像我實習時,總覺得血壓計怪怪的(XD)
    2・個體差異:我就遇到有人血壓很高可是完全沒感覺,也很健康
    3・病人有事裝逞強:有些病人就是嘴硬,這時候就要靠護理師的觀察能力
    但是這些邏輯分析,是需要靠「與人的互動」、「綜合觀察」所得到的。

    目前機械可能還做不太到那麼複雜的工作。



以上,是我覺得機器目前,為何還無法取代護理師的部分。但是追根究底,這或許我認為這只是技術上的問題。如果未來,研發出

・更精確的設備:使測量技術更加精確
・更好的監控設備、演算法:使機械有能力像人一樣某種程度綜合判斷的能力

那我還是贊同人工智能,來取代這些基本的作業的


——————————————————————




結語



說那麼多,我是不是希望人工智能取代護理師?

不,相反的,我其實是內心希望護理師能在醫學上發揮更大價值才這樣講



醫學的訓練漫長且辛苦,雖然護理只讀四年,但比起其他台大的同學,我們其實享受到的大學時光很少。我們大二就開始實習,而且還修很難的醫學知識(嗚嗚藥理學),對於「探索自我」的時光,比起其他學生遠遠不夠。

雖然如此辛苦,學校還是給我們很好的資源。
學校不只給予了我們醫學知識,也同時給予了我們許多人文、科學的思維訓練
不過從我實習的過程中,我卻看到護理師總是在醫院做一些繁雜、重複的工作(像是量Vital Sign、打紀錄什麼的)

因此如果未來有好的設備或是工作流程,
那護理師除了更可以發揮科學思維訓練出的醫學專業,同時也有更多時間去關懷病人的心靈狀況

我認為,只有當人能做一些「只有人才能做」的創造性、複雜判斷的事情

這樣才最大化的實現人的價值吧


——————————————————————

以上呢,就是菜鳥護生的淺見,
說不定等我畢業時,又有一番看法了.....(常常這樣)



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稱讚的時機?到底該給意見還是給稱讚?


什麼是該稱讚的時機?到底該給意見還是給稱讚?

最近,我的好朋友寫出了一篇小說要投稿,來問我意見。我看了之後,覺得這根本就不是小說啊,這篇文章雖然思想豐富,卻缺乏故事性。文章充滿黑格爾、尼采.....等大量哲學思想,但卻是散亂無章。讀者雖可一眼看出作者的哲學功底深厚,可是卻沒辦法第一理解我朋友到底要表達什麼樣的故事。

那怎麼辦呢?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到底是要給他意見,還是給他稱讚?

等等....為什麼不能同時給意見,又給他稱讚?

不是不可以。只是在我的角度:

我總覺得,每當我聽到別人說「我覺得妳寫得很不錯.....只是有一些地方可以改進」時。不管對方說得再怎麼微婉,我多少也知道對方其實對我的作品有一些意見,因此內心會覺得受到打擊。

因此對於「什麼時候要給稱讚,什麼時候給意見」,這個問題我糾結了很久

基本上,我有以下選擇

1・老實說他的文章不夠好,哪裡哪裡....可以改進:
問題點:對方已經很努力了,而且距離投稿日期沒幾天,根本沒時間改,這樣會讓他失去信心

2・稱讚對方做得很棒:
問題點:我明明覺得他有進步空間,說很棒感覺又很違心

3・不稱讚作品,稱讚對方的努力:
問題點:對方不是笨蛋,稱讚對方努力感覺就像在說「你的文章沒什麼好看的」


直到我聽到了「得到APP」專欄作者吳軍的一封「最好是更好的敵人」這封信,我受到了啟發

吳軍硅谷來信的一封「最好是更好的敵人」這封信,大意主要是說:

・很多時候,人追求所謂的「最好」,反而是阻止我們變得更好
・許多人正因為想要在一開始就追求完美,因此反而不敢踏出第一步
・追求「最好」時常降低了我們成長的效率,只有不斷變得「更好」我們才可能快速成長


這封信主要是著重於自人成長,但我看完後,覺得稱讚人這件事也是一樣的——
「稱讚的目的,追根究柢是希望對方變得更好,而不是一開始就要求對方做到最好。

▍ 稱讚的意義

以往,我總覺得「如果我內心覺得對方不夠好,那我做啥違心去稱讚他做得很好?」
但是我現在覺得,我這樣的想法有個盲點,就是——「我們本來就不能要求一個孩子,做出大人水準的作品」

如果有個兒童,畫了一幅特別棒的畫。這時大人當然是會稱讚他,而不會因為他沒有普通成年人的水準,就覺得他不夠好,並且覺得稱讚他是「違心」是「言不由衷」的。

因此,是否要稱讚人的關鍵應該是在於:

判斷對方是否進步,或是達該程度的應有的成績:如果有個人做到了他那個程度的好,稱讚他並沒有不對。就像如果一個孩子畫了超越他年齡幅的好畫作,稱讚他當然是理所當然。重點在於這個人是否「做到他所在層次的好」,而不是他是否「做到了這個領域的最好」

ㄧ定要保住對方的內在動機:這點是也是稱讚最重要的第二點——「保護對方的信心」。如果我以世紀級大師級的經典去看,我朋友的文章當然是不行的,但是.....這種標準一點也不合理啊。誰一開始就是大師呢?在我看來,我朋友的思想水平,在我同年齡層中絕對是數一數二。因此只要繼續努力,難保十年、二十年後他就能寫作世界級水準的作品。但是如果我一開始就用大師的標準去看待它,要他寫出卡繆「異鄉人」、卡夫卡「變形記」的程度,那他可能就會因此失去信心,覺得自己沒有寫小說的天賦。


▍ 不該稱讚的時機

說完了稱讚的意義很目的,那什麼時候不該稱讚呢?——沒有達到「標準」的時候:

如果只是單純的個人成長,當對方能達到他層次的最好時,就該多多稱讚,保護他的自信心,讓他願意繼續努力。但是一旦牽扯到團隊協作時,我認為就不能僅僅稱讚了。

(情境)

許多時候,學生看到同學的團體作業弄得不好,可能不太好意思去跟對方說。覺得對方看起來已經很努力了,不忍心苛責,因此就只能說些「喔很不錯啊」的稱讚。

這種情況的稱讚是沒意義的,因為最後不是拿去改累死自己,就是放任團體迎向悲劇的結果。所以這種情況即使他很努力,我認為也不該稱讚,而是要給他意見,請他繼續努力。等到他做到團隊應有的標準,再來稱讚他。


▍ 該稱讚的時機

1・對方需要你的鼓勵的時候

保護對方信心是很重要的,因此對於自己會努力的人,應該多多稱讚,盡量稱讚。即使你覺得對方做得很爛,但是只要他做到了他水平的極致,就應該稱讚。尤其當人在低潮的時候,不要給意見,因為這時候最重要的是「保護信心」。等到適合的時機,覺得對方有動力繼續努力時,這時再給意見。


2・沒到水準,但是改也來不及的時候:

前面我說過「如果(團隊協作)沒到水準,就不要稱讚」,但是我認為有個情況是例外的,就是——「來不及進步的時候」

情境:

戲劇表演前夕,明日就要上台演出,可是彩排時A君演的卻還是不慎理想,此時已經沒辦法換角,給意見也來不及。

這時候,身為一個領導者,我認為只能稱讚,只能給對方信心。這時候在跟他說寫什麼,也是增加他的心理負擔。因此,只能稱讚。



▍ 稱讚的意義

總結一下,我認為稱讚有幾個重點:

・稱讚是「希望對方變得更好,而不是一開始就要求對方做到最好」
・稱讚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為了「保護對方的內在動機,讓他可以自己進化」
・當對方「做不到團隊標準」時,盲目地給稱讚是放任團隊迎向悲劇
・有時候,給不給意見並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他有學習動機,他自然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如何跨過那些障礙







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2017護理之夜設計作品整理


・以下是1~4月,我在系上之夜(一個表演活動)的練習作品
・我從1月開始正式學習Photoshop,想藉由整理來紀錄一下自己的成長

2017年一月—— 起步(這時候我才正式去學Photoshop)



(一開始活動的形象設計)

沒用到什麼技巧,就是找來漂亮的圖+加字
然後字體是歐陽修跟曾鞏的書法XD
之夜本來的主題是「離別」,結果後來改掉了._.|||

*我自己覺得這根本不算什麼設計,因為我只有加字&排版而已


2017年二月

二月還是寒假,因為沒有Model照片可以後製,所以就上網亂抓圖片玩特效


(第一代粉絲頁的試作品)

中間那個球挺神奇的....




(第一代粉絲頁BANNER的試作品)
覺得自己很不會設計LOGO....
字很醜....




2017年三月  (繼續忙之夜)

開學了,繼續想辦法生粉絲專頁的設計....


(第二代粉絲頁大頭貼的試作品)

這其實也沒有什麼設計
是我用After Effect做的動畫的截圖




(第二代BANNER的試作品)
這也是動畫的截圖,然後再加字





2017年四月

四月開始變得很忙,
各種宣傳照需要後製
然後還有粉專、邀請卡、海報.....


・粉絲專頁




(粉絲頁最終版本的大頭貼)
這是第一個我自認有「質感」的作品,是個值得紀念的里程碑!!
說真的,直到這時我才覺得自己有在「設計」的感覺


(粉絲頁最終版本的BANNER)
這時候我開始學會PS的混合模式,覺得超好用的!



・活動宣傳照



開始為一堆活動的宣傳照修圖
覺得學妹們好可愛啊~






我喜歡這張!因為科技感很酷!



這張感覺有點太浮誇了
配這齣戲剛好,因為也很浮誇XD


 背景有點雜,所以我去背了一下
這時候收集了一堆PS印章,沒事就亂蓋一下XD




我很滿意的一張,因為學妹們實在太酷了!
感覺很像什麼偶像團體
出道後要記得我喔

・宣傳照



破碎效果的練習
要有色版的概念才做得出來
究竟是什麼....剝奪了她的真實呢!?


Glitch特效,需要一點色版知識才會用
我覺得很酷!



第一次學會PS磨皮,所以把臉修的很光滑~
然後再加上煙霧效果,超酷炫的!


因為時間來不及,所以光影、色調部分都沒有時間細心調整
有點可惜




・文宣品



(邀請卡)

我自己也很滿意這張
可惜印刷時油墨不小心太多,最後黑掉了....

(海報)

因為實在沒靈感
所以就嘗試簡約風格
結果意外的很特別(?)

把人當做人的神秘體悟

把人當做人 今天上中國哲學史時,發生了一件小事,讓我產生一種奇怪的體悟。我想要把它記下來,防止自己忘記這個心情。 事情其實沒有什麼特別。這學期,由於某些緣故很少去上課。但這次聽說老師考前一週會公布溫習題,所以就去上課了。然後上課剛開始,老師在談王陽明,並問大家「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