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來談談自己的高中生涯好了,關於生物這件事


最近在FB看到高三時我考完生奧的得文,有點感慨,覺得也是時候回顧自己的高中生涯了。總之,這篇文章主要是來總結我高中三年投入在生物上的心得。先說結論:當時的我,覺得自己很喜歡生物,或自以為很喜歡生物

因此,跟其他大神的勵志故事不一樣這是個反面教材。我想要分享的不是我如何在生物的世界中遨遊,有著什麼精彩的冒險。相反的,我是要分享自己到底是如何「假裝自己對生物很有興趣」,然後「為了被他人肯定而的活著」。


  





















  
    
(生奧初選通過證書)為了這張紙,我投入了三年的青春。



我為什麼喜歡生物?其實說穿了就是為了優越感

為什麼會喜歡生物?其實很簡單,就只是因為考得好而已。高一時,我在網路上收尋了高中各科的推薦書單,其中網友推薦的一本就是CAMPBELL生物學。說什麼CAMPBELL是大學用的書籍,很多參加競賽的強者從高一就開始讀了。「哇!是大學用書耶~」、「高一就讀一定很酷」,基於這些虛榮的理由,所以我就買來讀了。結果讀完後,第一次段考生物我就考了98分。從那次考試之後,我開始覺得自己在生物方面有點天賦,因此就對生物產生了興趣。就此,我踏上了三年的生物之旅。

之後,每次生物大考、小考之前,我就會啃CAMPBELL。然而,由於我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閱讀缺乏規劃,只是單純跟著上課進度挑章節看。跟著學校進度走的好處是可以得到迅速的反饋。吸收的東西能直接以分數呈現在成績,學習後得到的效益是明顯的。然而單純的興趣並沒有辦法立即的反饋,尤其是當一個人在意的「利益」是大於「興趣」時,這樣狀況下的學習模式更加困難。

除了考試,我也陸續一些競賽,高一時,我考了校內的學科能力競賽初選,妄想自己可以成為最年輕的校手。因為在我們學校出去比賽的幾乎都是高二以上,所以當時覺得如果我高一就能錄取一定很屌(但其實第一志願的學校這種人很多)結果,因為之前的學習只跟著老師的進度,最後當然是落選。雖然沒上,但我記得老師有說,我是高一筆試的第一名。我聽了後,難過之餘也安慰自己至少是同界是最強的。


我就是標準「喜歡考試,不喜歡實驗」的學生

雖然我很喜歡「生物」,但我一點也不喜歡觀察與實驗。從小到大,我沒有養過任何的昆蟲、動物,對我來說路邊的植物也只有大樹跟小草的區別。實驗課時,我就跟其他高中生一樣,抱著「耶~不用上正課」的悠閒心態去耍廢。我對於觀察自然現象一點興趣也沒有,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看花粉,我也不太在乎花粉萌發是怎樣。但是我還是會記一下實驗內容,因為會考。

對當時的我來說,實驗不好有啥關係?反正段考也不考實驗操作。所以在「正課」上,我表現依然優秀。生物沒有低於90分過,單科類排也是1~3的循環再拿。當時的我對生物真的很有自信。段考時總是在找老師出題的BUG,然後去找老師送分,藉此獲得某種優越感。總之,當時的我對生物的態度,並非建立於對自然世界的那股好奇心,而是於在於優越感的取得之上。

遭遇第一次的打擊

時間飛逝,經過了一連串的大小段考以及營隊(p.s我覺得科博館的生命科學營很讚的,便當也很好吃)
在高二下時,高一讓我落敗的學科能力競賽校內初選又來了。這次,我輕易的通過了初試,並且是筆試最高分。之後,我有一搭沒一搭地唸著實驗,就去參加了實驗複賽。迷迷糊糊的,實驗也考完了~

反正就是信心滿滿等著校手名單上出現我的名字。
然而....... 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


我沒上。因為我實驗做爛透了。


雖然我知道自己對實驗沒有很熱衷,但我萬萬想不到會爛到當不上校手,我以為「反正大家平時都沒在做實驗,所以應該都差不多吧」。當從生物老師那裡聽到結果時,一開始我還沒辦法消化這個資訊。我完全沒有料到自己不會上。因此在從辦公室回教室的路上,我一路都有點恍神。直到我問了走在一起的同學說「我真的沒上嗎?」,眼淚才不莫名奇妙的流下來了。而沒上還不是最慘的,最讓我不能接受的是——除了我,我們班上了三個。

那刻之後,我邁入了是我高中生涯的黑暗期。每天我都覺得很痛苦,我不懂自己那麼努力讀CAMPBELL,上網跟人討論、寫信跟教授問問題。我這麼愛「生物」,憑什麼結果卻是這樣?而我那三個同學,哪個比我懂的多?當時的我對這個不公平的世界充滿憤怒。我開始不想看到他們並躲他們,只要看到他們,我就會想起自己的失敗。我視他們的存在是對我的否定,是一種羞辱。我很嫉妒他們,但同時也因此感到很痛苦。因為忌妒最令人感到不舒服的部分,就是你必須面對自己內在價值的匱乏。


依然沒有學到教訓

大概消沈了幾個月,我開始逐漸的從黑暗中站起來。當時的我站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決定要雪恥,我想著「好吧,既然我實驗不行,那我就去搞實驗。」所以高二下時,我就寫信給中山醫學大學的楊教授(1)表示希望進實驗室學習。所以之後的每週我就開始跟幾個同學放學後一起去做實驗,學習一些基本技巧,像是養細胞、基因轉殖什麼的。

但是,這其實只是另一條歪路。

由於追求優越感的心態沒變,因此我近實驗室的心情還是留在「不想要輸給其他人(同學)」以及「覺得高中生可以進到大學實驗室很猛」之上。所以相當然爾的,我只光注意「今天養了XX細胞,很酷」,因此也沒學習到什麼觀察歸納、發現問題的能力,就只是學姊做一步驟,我跟著做一個步驟。總之,我每週花很多時間,浪費在學習一些機械式的操作能力。重點是,我現在連那些機械操作都記不起來要怎麼做了。簡單來說,只要視角錯誤,換條路走也會是錯的


註釋(1):楊教授是之前營隊遇到的講師之一,教授人很好,願意讓高中生使用他的實驗室資源進行學習。

旅途的終點

實驗做著做著,時間就過了,之後來到的高三。我也去考了報考生奧初賽,並順利通過,然後還很高興自己通過成績比同校的高了要十幾分。對我來說,我把它視為是一種成功復仇。初試完就是複試,但是在這之前,身為高三生要先面對學測。在學測接近錢的那段時間,我過得很不好,每天都為即將到來的大考感到焦躁。而且複賽就在學測完後一個禮拜。那時我的心情常常徘徊於要奮力一搏準備複賽,還是認真準備學測上。甚至,我還因此時常半夜離家出走到處閒晃,結果還遇到奇怪的漫畫家(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XD)

Anyway,學測、複賽糊裡糊塗地考完了,複賽最後以98.6/110(最低錄取分數)的落敗,大概落在全國前100~110名吧。對一個自以為熱愛生物,為了生物投入三年光陰的人,真的是還蠻普通的成績。



我記得複賽當下,考卷我也看不太懂。寫到最後十分鐘,也放棄檢查了。於是我就放下筆,抬頭看看周圍,看看窗外台北的陰天,看看周遭那些比我厲害、相信也比我有熱情的同屆或學弟妹。時間滴滴答答的流逝,我想起了以往,我覺得這條路真的過了好久好久。覺得有點遺憾,覺得好可惜,感嘆自己為什麼我沒有多享受一點、多努力一點。但是,就是結束了,時間一到,考試就會結束,青春也就結束了。沒有人會等你。


回首過去(大學)

之後,因為我喜歡生物,所以我進入了醫學院。但意外的的是,我發現自己不在對生物感興趣了。醫學院有大一普生、大二生理、解剖,雖然都是生物範疇,但因為資料量太多、範圍太廣,我沒辦法跟高中時期一樣,完全掌握每個細節然後拿到好成績。此時,我才真正自我意識到,原來我對生物的「愛」,有很大成分是奠基在「成就感」這件事。成就感沒有不好,成就感提供了人繼續學習的動力,但是如果人必須依靠「獲取標籤」的這類成就感才能學習,而非單純享受於獲得知識、進步的快感,那這種成就感就是在摧毀自己。

回頭來看,我覺得很可惜。高中三年,我並非沒有真心喜愛過生物。當時,我時常為了CAMPBELL中奧妙的生物知識不可自拔的讀到半夜;也時常正課的書不讀,抱著科學人雜誌拼命啃看。但是在追求純粹知識的美之外,這其中卻參雜很多程度「想要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厲害」慾望。

生物是一種手段,一種讓我相信自己是特別的手段

生物對高中的我來說,是一種能讓自己感到被肯定的手段。最開始,會喜歡上生物,是因為高一段考的那次98分。那個98分讓剛入高中還茫然困惑的我,感受到了一絲的自我價值。我必須透過生物,才能相信自己的特別。那種打從心底害怕不被人認可的自卑感,成了我讀生物的動力。


就像阿德勒說的,每個人都有自卑感。自卑感並沒有不好,相反的,自卑感是讓人類尋求進步的驅動力。人如果沒有自卑感,就會滿足於現況,不會想要變得很好。然而,過多的自卑感,會使人將生命投入於無用的面相。過度的自卑,讓人極度的想要展現優越,尋求標籤來擺脫害怕自己不夠好的缺憾。

以前,我上網看了很多進入選訓營的高手,甚至是國手的文章。他們很多人都很厲害、優秀。看到那些人的故事,當時的我常感到嫉妒。我嫉妒他們很多人都是名校學生,有很多資源、師資。很多人可能國中就是資優班、實驗班,因此有很多的機會去接觸更多的機會。而我是個普通班學生,我讀的甚至還是個偏文組的高中。但是,我現在明白了,原來這些其實都不該是重點,應該說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最重要的是,我到底喜歡什麼?還有我為什麼喜歡?如果我真的喜歡,我為何要在乎別人覺得我厲不厲害這件事?如果我真的喜歡,我自然就會去把握所有機會,我自然就知道要去哪裡尋找資源。但是由於我的不知道,讓我迷失了,這一迷失就是三年。

我不是強者,我不是國手,這是一個平庸的人的故事。雖然我自認我在自我探尋的路上迷了路,但也是這一迷路,帶我到了現在的自己。我不會後悔,但我更相信自己可以比原本更好。只希望在之後的某天,我可以很驕傲的告訴其他人「我真的很喜歡XX這件事」。



























1 則留言:

  1. 嗯請問
    如果想要買campbell 有什麼推薦的地方去買嗎?
    另外 高一下開始讀 還來的及嗎
    還有 建議讀原文版 還是翻譯版阿?

    回覆刪除

把人當做人的神秘體悟

把人當做人 今天上中國哲學史時,發生了一件小事,讓我產生一種奇怪的體悟。我想要把它記下來,防止自己忘記這個心情。 事情其實沒有什麼特別。這學期,由於某些緣故很少去上課。但這次聽說老師考前一週會公布溫習題,所以就去上課了。然後上課剛開始,老師在談王陽明,並問大家「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