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從海報設計——談許多單位對印刷品莫名其妙的態度


這其實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小的事情,可能全世界就只有我在乎這件事吧,但是就是我想要來寫的心得

因為會一點點皮毛(真的是一點點,被本科生狂甩十條街吧嗚嗚),因此偶爾我會幫活動、社團設計海報、宣傳DM什麼的。最近我也設計了點東西,但這次比較不ㄧ樣的是,我想藉這個機會建立一個校內的「海報通路系統紀錄」。在這個紀錄裡面,我希望可以確實的紀錄:什麼建築物可以張貼海報?是否需要申請?是否有門禁?建築的哪層樓可以張貼?每棟建築適當的張貼數量?

從過往經驗總結的幾種思考誤區

為什麼我要做這麼麻煩的事情?其實這是我從「過往」的經驗觀察、總結出的一種心得。我認為有太多活動單位對於印刷品的態度超有問題

*這裏就先不討論海報這種印刷品,在資訊化社會到底還有沒有宣傳效果,單純就人們對於印刷品的誤解進行討論。

因為便宜,就隨便印:其實印刷品這種東西,最貴的是一開始的開板成本(大致是顏料、機器、服務費之類的)。至於是100張還是200張,其實並不會差很多喔。例如某家B廠商,他們印刷100張海報跟200張海報就只差了30元,那30塊其實這只是多出的「紙張的成本」而已。因此常常很多人會覺得,既然只差30元,那就印200張好了,超級划算啊。但這根本就是一件超級浪費的事情好嗎?多出的幾百張根本發不完,活動過後只能堆積在宿舍、倉庫最後被丟棄。

不知道需要的量,通靈算數:請問一個學校需要幾張?50張嗎?還是100張?假裝是50好了,那為什麼是50張?有多少人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是真正進行認真的計算?學校有幾棟宿舍?幾棟系館?幾棟建築?哪些建築可以貼?哪些地方需要申請?如果這些全部都不知道、沒算過,別說估計印刷量了,連印出後要去貼哪都不知道。因為一開始就只是一拍腦袋,通靈出一個「好像是這樣吧」的數值。

單純把印刷品當成一種活動的里程碑:我記得以前幫忙某個活動時,我曾問過我的上面的:「這個有必要製作海報嗎?這是圈內活動耶?發個FB就好了吧?印出來要貼給誰看?」結果他回我說「還是做啊,因為以往都有做。」這個回答真的是讓我很無言,因為以前都有做,所以現在都要做?當然,我可以理解想要在辦活動留下某種紀念的心情,但是這絕對有其他替代方案。印刷品這種東西雖說是不貴,但ㄧ印就是幾百張,因此沒用完常常會造成大量浪費。如果是為了讓大家產生一種「我曾經辦(參加)過XX活動喔」的滿足感,以及用來站在海報面前拍照,那我覺得真的是很浪費的一件事情。

以為印刷品隨便拉ㄧ拉就有了:還有種人,不但搞不清楚做事的意義,更糟糕的是因為對設計沒有基本概念,不知道從發想到完成需要付出怎樣的成本、時間和技術,所以只會出一張嘴,不懂為他人著想。

有次,某社團找我做設計。我:「設計什麼?宣傳用嗎?(確認設計目地)」「就單純紀念用,就是不要讓參加者空手回去」(.......)「嗯~哼~。那要做什麼?」「明信片不錯」「嗯~哼~」「順便做L夾好了,我剛好想要L夾。」「嗯~哼~」「OK那就兩個都做,反正預算夠。」.....媽的你有病啊?你預算夠但我沒時間好嗎?(重點是也沒付我錢)。把我當成吃到飽自助餐廳?隨便點餐無限供應?知道一個成品要花多少時間?要花多少成本嗎?我沒事幹嗎?可以不要這樣用隨隨便便的態度點餐嗎?(重點還是在搞不清楚設計目地的情況下。)

我可以理解一般人對於設計流程不太懂,我知道我們用電腦弄一弄看起來很輕鬆,但是天下真的沒有什麼「隨便弄一下就有了」這種事。所以希望可以稍微體諒、同理一下他人,那種「反正順便做一下也不錯啊」的態度是對於別人默默付出的忽視,對認真的人來說根本沒有「順便」這件事,只有用心的做好每一次工作。

*以上「體諒」、「同理」的技能,適用任何自己不熟悉領域的合作者。

覺得設計出來就沒事了:跟上面的那些狀況ㄧ樣,這種人認為印刷設計就是一種里程碑。因此東西設計出來後,就忙著打卡拍照,但是要他們去幫忙貼就是愛理不理,開始裝忙。但是同學,海報不是設計身體健康的,它是用來「宣傳」的。海報最終,我認為也是唯一最重要的目地就是——「藉由這種資訊媒介吸引更多的有興趣的潛在客戶」。再怎麼漂亮的設計,不貼出去,就是沒用的設計;同理,再怎麼漂亮的設計,如果資訊本身無法讓讀者理解,也是沒用的設計。既然「宣傳」是最主要的目地,因此分派海報、讓活動曝光的重要性,可能遠遠重要於設計本身。


*我自己覺得設計分成「功能性設計」、「創作型設計」。前者是用來行銷活動,後者純粹就是自娛自樂宣揚世界大同用的,活動設計通常應該是屬於前者。


決定設計前,要怎麼要進行思考?

總結,我覺得任何團體、活動要進行印刷之前。都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真的需要這個東西嗎?花這個預算跟人力嗎?有沒有替代方案?

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問題。

其實不只是印刷品,很多時候人們再決定做某件事情時,也常常是流於「這樣做其實還不錯」、「以往都是這樣做」這種膚淺的理由,而忽略了這樣行動背後應該要存在一個最根本的目標。

比如說,某次幫某個新生營活動設計,然後上面的人就說「來開個粉絲專頁吧」然後我就很疑惑,我就問說「新生宿營有必要開個粉絲專頁嗎?誰會看?就算拉一堆學長姐去按讚,還沒入學的新生怎麼看得到?」但上面還是認為「以往都這樣,所以就繼續。」

我聽了就很哭笑不得,為什麼會覺得任何活動都需要開個粉絲專頁呢?粉絲專頁已經變成一種必要的行銷手段了嗎?就我的理解:粉絲專頁是ㄧ個社群,它藉由「長期」的互動來加深、鞏固目標客群,必且同時以試圖吸引那些「有興趣的潛在未知客戶群」為目標。但請問,新生宿營有什麼「潛在未知的客戶群」嗎?沒有啊,新生就確定是那些人啊,寄一封Email去問對方要不要參加不就好了?順便在Email放幾張精美的圖、吸引人的活動文案,ㄧ樣也可以很Amazing,有很好的宣傳效果好嗎。

所以到底為什麼要執著辦活動就要開設粉絲頁這件事呢?這也是沒有認真思考的後果。

嗯然後結局就是,為了一個不知存在意義為何的粉絲頁,宿營多花了人力在做倒數圖之類的東西。但由於意義不明(純粹用來交代上級),品質也沒有很好,說真的讓學弟妹看到這種粗糙、劣質的東西只能有反效果吧。真心為那些做苦工但又沒成效的人感到難過,他們的徒勞都是由一個腦袋不清楚的上級害的。


為什麼是這個數量?不是更多或是更少?

進行成本考量之餘,應該以不浪費為原則,然後認真的去估算為什麼是這個數量。哪些店家、建築、海報欄可以提供海報張貼?而不是就一拍腦袋,就認為「嗯...大概就是這個數量吧」結果最後,哪裡可以貼、要不要事先申請都不知道。


有人力去分派海報嗎?是否能認真落實?

海報寄來了,但是有500張,這樣需要幾個人去貼?一個人要負責幾張?負責哪個地區?如果沒有人力可以幫忙,是否一開始需要印那麼多?這些都是資源配置的問題。分派的步驟一但不落實,再好設計也是做身體健康的。再好的設計,如果無法達到最原始、本質的目的「宣傳」,都是徒勞。設計出一張好的海報只完成了宣傳的40%,後面的步驟才是最重要的60%。


結論

好的,我覺得我有點小題大作了,可能也沒人在乎這些問題。尤其是在這個技術發達的時代,印刷品的成本其實真的不會很高。因此很多企業、單位可能也不太在乎這些事情,反正也沒多少錢嘛。但總之我就是想把我的這些思考記錄下來

衷心希望這個世界,可以少一點被上頭害去做白工的人少一點被莫名的里程碑思維壓榨的設計師少一點紙張的浪費多ㄧ點對本質需求的思考



最後,附上一張,最近設計的海報——台美學生會議!

是的!沒錯!台美學生會議(TASC)將在2018暑假舉行。為期20天,在環島的同時,還可以跟美國朋友一起進行深度的文化交流,並且聽到很多猛猛的講座喔!!今年11月,TASC將在台、政、成、清分別舉辦四場說明會。大家!來參加個!好嗎!!!?

FB報名連結:https://goo.gl/Huji4z

(原來是業配文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把人當做人的神秘體悟

把人當做人 今天上中國哲學史時,發生了一件小事,讓我產生一種奇怪的體悟。我想要把它記下來,防止自己忘記這個心情。 事情其實沒有什麼特別。這學期,由於某些緣故很少去上課。但這次聽說老師考前一週會公布溫習題,所以就去上課了。然後上課剛開始,老師在談王陽明,並問大家「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