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從海報設計——談許多單位對印刷品莫名其妙的態度


這其實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小的事情,可能全世界就只有我在乎這件事吧,但是就是我想要來寫的心得

因為會一點點皮毛(真的是一點點,被本科生狂甩十條街吧嗚嗚),因此偶爾我會幫活動、社團設計海報、宣傳DM什麼的。最近我也設計了點東西,但這次比較不ㄧ樣的是,我想藉這個機會建立一個校內的「海報通路系統紀錄」。在這個紀錄裡面,我希望可以確實的紀錄:什麼建築物可以張貼海報?是否需要申請?是否有門禁?建築的哪層樓可以張貼?每棟建築適當的張貼數量?

從過往經驗總結的幾種思考誤區

為什麼我要做這麼麻煩的事情?其實這是我從「過往」的經驗觀察、總結出的一種心得。我認為有太多活動單位對於印刷品的態度超有問題

*這裏就先不討論海報這種印刷品,在資訊化社會到底還有沒有宣傳效果,單純就人們對於印刷品的誤解進行討論。

因為便宜,就隨便印:其實印刷品這種東西,最貴的是一開始的開板成本(大致是顏料、機器、服務費之類的)。至於是100張還是200張,其實並不會差很多喔。例如某家B廠商,他們印刷100張海報跟200張海報就只差了30元,那30塊其實這只是多出的「紙張的成本」而已。因此常常很多人會覺得,既然只差30元,那就印200張好了,超級划算啊。但這根本就是一件超級浪費的事情好嗎?多出的幾百張根本發不完,活動過後只能堆積在宿舍、倉庫最後被丟棄。

不知道需要的量,通靈算數:請問一個學校需要幾張?50張嗎?還是100張?假裝是50好了,那為什麼是50張?有多少人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是真正進行認真的計算?學校有幾棟宿舍?幾棟系館?幾棟建築?哪些建築可以貼?哪些地方需要申請?如果這些全部都不知道、沒算過,別說估計印刷量了,連印出後要去貼哪都不知道。因為一開始就只是一拍腦袋,通靈出一個「好像是這樣吧」的數值。

單純把印刷品當成一種活動的里程碑:我記得以前幫忙某個活動時,我曾問過我的上面的:「這個有必要製作海報嗎?這是圈內活動耶?發個FB就好了吧?印出來要貼給誰看?」結果他回我說「還是做啊,因為以往都有做。」這個回答真的是讓我很無言,因為以前都有做,所以現在都要做?當然,我可以理解想要在辦活動留下某種紀念的心情,但是這絕對有其他替代方案。印刷品這種東西雖說是不貴,但ㄧ印就是幾百張,因此沒用完常常會造成大量浪費。如果是為了讓大家產生一種「我曾經辦(參加)過XX活動喔」的滿足感,以及用來站在海報面前拍照,那我覺得真的是很浪費的一件事情。

以為印刷品隨便拉ㄧ拉就有了:還有種人,不但搞不清楚做事的意義,更糟糕的是因為對設計沒有基本概念,不知道從發想到完成需要付出怎樣的成本、時間和技術,所以只會出一張嘴,不懂為他人著想。

有次,某社團找我做設計。我:「設計什麼?宣傳用嗎?(確認設計目地)」「就單純紀念用,就是不要讓參加者空手回去」(.......)「嗯~哼~。那要做什麼?」「明信片不錯」「嗯~哼~」「順便做L夾好了,我剛好想要L夾。」「嗯~哼~」「OK那就兩個都做,反正預算夠。」.....媽的你有病啊?你預算夠但我沒時間好嗎?(重點是也沒付我錢)。把我當成吃到飽自助餐廳?隨便點餐無限供應?知道一個成品要花多少時間?要花多少成本嗎?我沒事幹嗎?可以不要這樣用隨隨便便的態度點餐嗎?(重點還是在搞不清楚設計目地的情況下。)

我可以理解一般人對於設計流程不太懂,我知道我們用電腦弄一弄看起來很輕鬆,但是天下真的沒有什麼「隨便弄一下就有了」這種事。所以希望可以稍微體諒、同理一下他人,那種「反正順便做一下也不錯啊」的態度是對於別人默默付出的忽視,對認真的人來說根本沒有「順便」這件事,只有用心的做好每一次工作。

*以上「體諒」、「同理」的技能,適用任何自己不熟悉領域的合作者。

覺得設計出來就沒事了:跟上面的那些狀況ㄧ樣,這種人認為印刷設計就是一種里程碑。因此東西設計出來後,就忙著打卡拍照,但是要他們去幫忙貼就是愛理不理,開始裝忙。但是同學,海報不是設計身體健康的,它是用來「宣傳」的。海報最終,我認為也是唯一最重要的目地就是——「藉由這種資訊媒介吸引更多的有興趣的潛在客戶」。再怎麼漂亮的設計,不貼出去,就是沒用的設計;同理,再怎麼漂亮的設計,如果資訊本身無法讓讀者理解,也是沒用的設計。既然「宣傳」是最主要的目地,因此分派海報、讓活動曝光的重要性,可能遠遠重要於設計本身。


*我自己覺得設計分成「功能性設計」、「創作型設計」。前者是用來行銷活動,後者純粹就是自娛自樂宣揚世界大同用的,活動設計通常應該是屬於前者。


決定設計前,要怎麼要進行思考?

總結,我覺得任何團體、活動要進行印刷之前。都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真的需要這個東西嗎?花這個預算跟人力嗎?有沒有替代方案?

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問題。

其實不只是印刷品,很多時候人們再決定做某件事情時,也常常是流於「這樣做其實還不錯」、「以往都是這樣做」這種膚淺的理由,而忽略了這樣行動背後應該要存在一個最根本的目標。

比如說,某次幫某個新生營活動設計,然後上面的人就說「來開個粉絲專頁吧」然後我就很疑惑,我就問說「新生宿營有必要開個粉絲專頁嗎?誰會看?就算拉一堆學長姐去按讚,還沒入學的新生怎麼看得到?」但上面還是認為「以往都這樣,所以就繼續。」

我聽了就很哭笑不得,為什麼會覺得任何活動都需要開個粉絲專頁呢?粉絲專頁已經變成一種必要的行銷手段了嗎?就我的理解:粉絲專頁是ㄧ個社群,它藉由「長期」的互動來加深、鞏固目標客群,必且同時以試圖吸引那些「有興趣的潛在未知客戶群」為目標。但請問,新生宿營有什麼「潛在未知的客戶群」嗎?沒有啊,新生就確定是那些人啊,寄一封Email去問對方要不要參加不就好了?順便在Email放幾張精美的圖、吸引人的活動文案,ㄧ樣也可以很Amazing,有很好的宣傳效果好嗎。

所以到底為什麼要執著辦活動就要開設粉絲頁這件事呢?這也是沒有認真思考的後果。

嗯然後結局就是,為了一個不知存在意義為何的粉絲頁,宿營多花了人力在做倒數圖之類的東西。但由於意義不明(純粹用來交代上級),品質也沒有很好,說真的讓學弟妹看到這種粗糙、劣質的東西只能有反效果吧。真心為那些做苦工但又沒成效的人感到難過,他們的徒勞都是由一個腦袋不清楚的上級害的。


為什麼是這個數量?不是更多或是更少?

進行成本考量之餘,應該以不浪費為原則,然後認真的去估算為什麼是這個數量。哪些店家、建築、海報欄可以提供海報張貼?而不是就一拍腦袋,就認為「嗯...大概就是這個數量吧」結果最後,哪裡可以貼、要不要事先申請都不知道。


有人力去分派海報嗎?是否能認真落實?

海報寄來了,但是有500張,這樣需要幾個人去貼?一個人要負責幾張?負責哪個地區?如果沒有人力可以幫忙,是否一開始需要印那麼多?這些都是資源配置的問題。分派的步驟一但不落實,再好設計也是做身體健康的。再好的設計,如果無法達到最原始、本質的目的「宣傳」,都是徒勞。設計出一張好的海報只完成了宣傳的40%,後面的步驟才是最重要的60%。


結論

好的,我覺得我有點小題大作了,可能也沒人在乎這些問題。尤其是在這個技術發達的時代,印刷品的成本其實真的不會很高。因此很多企業、單位可能也不太在乎這些事情,反正也沒多少錢嘛。但總之我就是想把我的這些思考記錄下來

衷心希望這個世界,可以少一點被上頭害去做白工的人少一點被莫名的里程碑思維壓榨的設計師少一點紙張的浪費多ㄧ點對本質需求的思考



最後,附上一張,最近設計的海報——台美學生會議!

是的!沒錯!台美學生會議(TASC)將在2018暑假舉行。為期20天,在環島的同時,還可以跟美國朋友一起進行深度的文化交流,並且聽到很多猛猛的講座喔!!今年11月,TASC將在台、政、成、清分別舉辦四場說明會。大家!來參加個!好嗎!!!?

FB報名連結:https://goo.gl/Huji4z

(原來是業配文啊!)













2017年10月8日 星期日

日誌:接下來寫作的努力目標



我不知道自己為甚麼又開始更新起了部落格,因為寫文章其實是一件讓我很痛苦的事情。我很不喜歡在半公開的場合表達,因為每當思想脫離了本身,轉變成文字後,它都是如此的讓我感到羞恥和窘迫。

可能是我總是很無法適切真誠的表達自己吧。

我會忍不住想要模仿他人,忍不住的為了追求洞見而過度批判與延伸。有的時候,我超越了自己的本真,在一個更高層次的塑造了正面積極的形象。而其存在於世間的目地,就是向迷茫的眾人傳播「真理」。這種感覺,讓我非常感到噁心。特別是當我在幫自己的Blogger佳句換上重點提示色時,這種感覺就特別強烈,但我又無法不如此的表揚自己。

可能是我覺得思想是人的一種弱點,我沒有自信真實的自己可以被接受,因此總是忍不住地在現實與網路保持沉默,抑或是以他人的風格偽裝自己。

我很希望可以做到真誠,讓我可以在每打完一篇文章後,隔日還有勇氣再讀一次。我可以不用做到跟別人一樣犀利、清晰、邏輯,我甚至也可以去寫那種我平時瞧不起,但其實自己很愛看的雞湯文,只要這一切的一切我可以坦然接受這樣的自己就好。

所以能夠適切且真誠地打下每一個字,而不會為其感到噁心,這就是我接下來努力的目標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日誌:本學期的課程們——論哲學史的意義與學習的本質




這學期放下了醫院實習,專心在哲學系的課業上面,主要是哲學史。老實說,我本來以為自己會很開心,但說真的我現在有點失望。先申明,我覺得哲學史是有意義的,我自己認為哲學史的價值在於

1.認識知識的演進,掌握知識間承先啟後的關係:

好的思想往往不是靈光ㄧ閃,也不是通靈通到的。更多時候,理論是藉由一代代人,沿著當下的思想脈展,慢慢的延伸或是批判而來。因此要透徹認識任何時代的知識,往往需要回溯當時代的思想背景。

2.認明知識發展本身有時代的侷限性:

如同(1)所說,知識本身是在演進的。因此愈現代的人,愈擁有知識累積上的優勢。現代的人有前人發展的思想為基礎,因此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不必把那些已經證明錯誤的思想,重新研究一遍。反過來說,愈古代的人就相對擁有更多時代知識的局限,必須從那些「看似很蠢的問題」重新想起。如果缺乏這樣的認知,人就容易會用現代的眼光自以為是的指指點點。


舉例來說,在古希臘,自然哲學家提出了「水是萬物的起源」、「氣是萬物的起源」。從現代來看,這些想法真的超蠢。水?氣?這些東西怎麼會是萬物的根源呢?因此覺得古代的哲學家真是蠢的要命。

不過會這樣想,是因為本身沒有認明「知識的時代局限性」。從歷史的「切片」來看,這樣的想法是愚蠢的。不過從「連續性」的角度,這種想法的出現其實是一種偉大的進步。要知道,在這些自然哲學家之前,人們還是停留在「神話思維」的思考模式的。人們都是用各種的「神怎樣怎樣.....」來解釋各種自然現象。

因為神不開心了,所以有閃電。
因為神覺得很開心,所以花開了。


直到泰勒斯等自然哲學家的出現,才有人從「神話思維」中走出,開始用更為理性的方式去思考世界的存在。雖然水、氣聽起來都很玄幻,但是至少它是自然物質,而不是什麼神的法力。除此之外,這些自然哲學家,很多還會試圖在有限的科學知識下,創造一套相對完整的理論,試圖用邏輯的方式去這些元素在世間的運作方式。我相信,任何一個沒有接受現代科學知識薰陶的人,在這些算邏輯自恰的理論系統前,都是有可能被說服的。

所以我認為,歷史的價值就在於:學習透過一個連續性、脈絡性的方式去看待問題,而不是只會抽出「一個切片」,然後憑藉著現有的知識,傲慢的去鄙視、批判。而不只是哲學史,任何歷史都是這樣的。


好了,稱讚完哲學史了,現在我要來稍微抱怨一下哲學史課。老實說,我覺得學校的哲學史課真的有點瑣碎。上課或作業,都會要我們認真的「摳」思想的細節。

舉個比較好懂的例子(雖然它沒有發生)

假設課本上面說——雅里斯多德認為重的球體會比輕的球體先到達地面,直到伽利略利用思想實驗,才得出兩個物體其實會一起到達地面。

如果是我,我就會這樣解讀:「雖然雅里斯多德給出了錯誤的結論,在至少他是第一個(應該吧),嘗試的對於自由落體現象給出解釋的人,在這點他比起其他完全不思考的人好的多。而到了伽利略,他又更近一步的運用思想實驗進行分析,因此在思考層次上,他比雅更近一步。」

然後到這邊,在體驗到知識演進的美妙後,我就回家吃晚餐了。
可是如果是哲學史課堂,他們可能就會很認真的去摳(鑽研)

「雅里斯多德是怎麼描述重的物體先到達地面的呢?」
「他運用了什麼思考模型?」
「他的物理觀念架構是怎樣?」

然後我的個性就真的很受不了這個,我不會說這沒有意義
但如果是我,既然知道它是錯的,我就不會想把這樣錯誤的思想搞得那麼清楚(當然你要說這可以訓練大家理論重構,我也是不能說什麼。)但我覺得哲學史的價值,在於「史」而不是哲學本身。與其專注於這些瑣碎的雞毛蒜皮,能對哲學知識有一個動態演進的宏觀認識應該更重要。到底為什麼要沈溺於這些古人玄妙、難以理解的思想上呢!QQ(而且很多斷簡殘篇根本就不知道他再說三小)

還是要說,我不敢說這樣的上課(作業)的方式是沒有意義、學不到東西的,我只是說我不是很習慣這種學習模式而已,我感受到這些瑣碎的事情ㄧ直在消磨我對於哲學的熱情XD



     第一個哲學家——泰勒斯



結果這學期讓我比較開心的,反而是另外上兩堂學校的額外的付費課程
一個是計中Adobe illustrator,還有外語中心的英語會話。因為每次都可以感受到自己有在進步,所以就會有動力持續學習下去。

以前會有種迷思,覺得自學比上課來得好。覺得很多課程都在騙錢,而且覺得「厲害的人好像很多也都是自學,所以我也要自學。」(這是尊嚴問題)結果最後往往還沒有入門,就被挫敗感給打敗了。但現在我深刻感受到:所謂「自學」的本質,根本不是有沒有去上課,而是——有沒有「主動學習的動力」。其實的學習的本質,本身就是一種自學。有動力時,人想盡辦法也會尋找學習資源來自學。沒有動力時,即使把人放在課堂上,也只會覺得身心疲倦。

總之我是個凡人。缺乏成就感與動力時,我實在沒辦法對於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產生學習動力的,所以我需要上課、看書、請教老師,藉此降低學習的挫折。身為凡人,身為一個想要成為博物學家的怪人,我想我需要學著好好保護自己的學習動力,讓自己保持在一個對於任何事物都有好奇與慾望的狀態上。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日誌:我的借書的習慣&《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




晚上睡不著,就把從圖書館借來的書看完了。再次讚嘆學校圖書館真的很好,不但擁有豐富的館藏,還可以到上網推薦書籍。

本來是有每個月博客來會員日血拼的習慣,但往往導致宿舍書櫃爆滿,多的書只能堆在地上,加上我看書基本沒有看第二遍的習慣,所以結局就只好拿去二手出清,感覺實在有點浪費。

所以現在除非是我覺得有蒐藏價值或非常想看書,我都是先到圖書館網頁的「圖書推薦服務」系統去推薦。每個人一個月可以推薦10本,雖然不是每本書都會被批准(我目前的推薦成功率是0.42),但其實我大部分想看書,本來就是屬於那種「想看但沒有很急著要看」的類型。

然後我平時也會在Evernote列個「想看的書本清單」,看到什麼好像很有意思的書就丟進去。很想要的就直接上網買,覺得單純想看就去圖書館借或是推薦。





我的Evernote「想看的書本書清單」




現在我只收藏兩種書:

1・真的很喜歡的著作:

像是卡繆《異鄉人》、叔本華《人生的智慧》.......像這類的經典,雖然以我的個性不太會看第二次,但由於非常喜歡,因此即使只是放在書架會覺得心情愉悅。


2・知識量豐富,方便研究查詢的書:

這類書就是單純用來查資料、寫作業的,像是歷史類如房龍《人類的故事》、藝術史Gombrich E,H《藝術的故事》我覺得都是很值得收藏的書之ㄧ。不僅是著作本身有著經典性,更是他們對於某個領域都有很完整的介紹,對於寫作業、研究時查找資料很有幫助。








回到主題,今晚我看完的書是野島剛《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情》。而會想要寫blogger,其實就是因為看到這本書有很多,像是:豆腐雜談、讓座的煩惱.....之類短短的、單純是作者心得感想、沒什麼特別的洞見,看完只有種「哇~這樣也可以寫成一篇啊!」的文章。所以就覺得大受鼓勵(?),想說自己為什麼也不能這樣呢?每天寫點生活感想,也不必追求一定要有什麼特別的見解,就當作一種組織文字的訓練,我覺得我文章表達能力真的是太差了。

除去一些感覺是灌水的小短篇,這本書還是有很多不錯的篇幅,像是過勞的《過勞的東大生畢業為何自殺而非辭職?》這篇。

我對這則新聞有印象,就是2016年有一個任職知名廣告代理公司「電通集團」的東大畢業女學生,因為不堪工作業務負荷而自殺。她死前10月加班時間超過130小時,11月加班超過90小時,然後還會再Twitter上po「除了想睡覺,我已經失去任何渴望了」、「確定六日也要到公司上班,我真的很想死。」.....之類的訊息。這件事當時引起一陣風波,也因為這樣,許多人開始關注日本的職場過勞問題。

而這篇文章就探討了「為何日本人寧願自殺也不遲職」的社會現象,主要原因是有以下幾點:


1.日本的「會社員文化」

在日本,除了老闆或是高階主管外,基本每個人都會在職業欄上寫「會社員」,表示「公司職員」。但是在其他國家,這種職業名稱並不存在,大家都會寫具體的職稱。

這是一種「會社至上」的文化。雖然每個人的職業不同,但每個人都是「會社員」,其最終目地,都是為了會社(企業)這個最高的存在,拼命的努力工作著。



2.日本對於辭職者的差別待遇
無業者在日本社會受到很多經濟與政策上的歧視

就算你有一億日圓的資產,要買五千萬日圓的房子需要貸款時,不是公司職員就無法貸款。 信用卡也是同樣道理,任職哪間公司、工作了幾年、年收入多少,都是申辦信用卡時必須填寫的項目。

......我還特地做了個實驗,其中一家金卡的申請書上寫上「作家」,並列上我十本以上的著作,果然不出所料,收到了「未達核卡標準」的通知單,這就是日本社會的現實啊。
3.日本對辭職的刻板印象


辭職在日本是ㄧ件很嚴重的事情。在台灣或中國,如果有人說自己深思熟慮要辭職了,大部分的朋友會跟他說恭喜。但是在日本,如果有人說自己想要辭職,大家都會非常驚訝,問說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看完這些文化現象後,不難想像為什麼東大畢業的女學生不敢辭職了。

不過就算不考慮文化現象,我覺得人在極度身心壓力之下,其實也很難做出所謂理智的決定。任何「其實你XX就好了」、「以OO角度看就沒事了」的話,對於當事者來說,其實沒有意義。因為很多分析雖然能理智上接受,但當自己真的處在問題當中時,許多人潛意識與情緒上根本就做不到。

就像每個人都能「理性上」知道健康很重要,但還是有很多人熬夜、暴飲暴食。這是因為潛意識中,他們根本沒有把健康當第一位。有人因為生活壓力,下意識的藉由這種不健康的方式,來抒發自己被壓抑的情感、釋放攻擊性,當然也有人可能就是單純喜歡過著這樣的生活。總之,如果不去接受人類「本性、情緒、潛意識」的那一面,而單就「從理性的部分」,去苛責自己與他人「為什麼不XX就好了?」那我覺得就是把人性看得太簡單了。不過反過來說,那些能夠不只「理性上」理解道理,還能實際貫徹執行,讓真理穿透自己潛意識並形成習慣的人,就真的非常的厲害呢,也應該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總結來說,我覺得《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某些文章是有趣的,不過蠻大部分的主題過於冷門,比較像是作者的心得隨筆,雖然這也是一種理解文化的切入口,但我自己是不感興趣的。

把人當做人的神秘體悟

把人當做人 今天上中國哲學史時,發生了一件小事,讓我產生一種奇怪的體悟。我想要把它記下來,防止自己忘記這個心情。 事情其實沒有什麼特別。這學期,由於某些緣故很少去上課。但這次聽說老師考前一週會公布溫習題,所以就去上課了。然後上課剛開始,老師在談王陽明,並問大家「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