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莊子哲學筆記】如何變得自由?——就是不要把自由交給任何事物


我對中國哲學的看法

以前我跟許多人一樣,覺得中國哪有哲學?理由是對於許多崇尚邏輯的人來說,中國哲學實在難懂。跟分析哲學不同,許多古文都缺乏嚴謹的論證(中西皆然)。它們有時是一段模糊的論述、故事,甚至就只是幾句對話;它們是是預言、是故事、是曖昧的文學。因此對於諸子百家,各派總有各種的解讀與詮釋。而這同時也意味著:就算你好不容易提出了一個看法,總有人可以說「不,你讀錯了」、「其實它的意思是怎樣怎樣」....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把脈絡搞懂的讀者感覺就像被耍了一樣。他們感覺自己像遇到了《知識的騙局》裡面所批評的那群假知識份子。他們濫用「複雜詞彙,利用神秘化、含糊、令人混淆的語句做論述」,但其實說的只不過是一坨「時髦的空話」(我喜歡這個說法)。

對於這種批評,我無意反駁。「論證不夠清楚明白」確實是中國哲學的缺憾,因此我相當欣賞分析哲學所強調的「清楚定義」與「嚴謹論述」。這種哲學模式清楚易讀,讓人們可以輕鬆的抓住一個論證當中的「前提」與「理由」,而不是忙著在檢證之前卻先要解讀一堆模糊曖昧的文句。不過回到中國哲學,我自己覺得沒必要對這種缺憾做大肆批評。因為這底下並未故意隱含什麼惡意的欺詐,它就是一種文化特色,一種時空隔閡的結果。對我來說,相對於分析哲學給的邏輯訓練,中國哲學或是存在主義是給我了另外一種角度與思維去切入自己的問題,而有時這些問題事關了對人生的反省,我自己認為是一種很美的人生哲學。

不過同時,就跟前面說的一樣,中國哲學沒有清楚的論證或論述,因此這樣的「角度」我最多只能說是我解讀出來,我也不敢宣稱是莊子哲學真正的角度。說了這麼多,我只是想講,接下來我所紀錄的,完全是我在林明照老師課堂筆記,我很喜歡,所以我就寫,就是這樣。

================================================================================

要談自由之前,先談「有用」。莊子認為,「有用」就是不逍遙的原因。

「有用」是件好事嗎?

對大部分人來說「有用」是件好事。「有用」意味著有能力、有價值。但莊子認為,有用不好,更清楚的說,應該是「有用的認知」對我們來說不好。因為「有用的認知」是「有待」....也就是「有所依賴的」。一旦有所依賴,那一個人的自由性就會被限制住。

比如說,一個人的業績很好,因此我們可以說,相對於公司而言,這個人的存在有用、有價值。然而,對於員工本人,這個認知卻限制了他的自由。當這個人相信,自己的價值建立在業績之上,如果他又想要保有這樣的價值,他就變得必須「總是要努力工作」、「總是奪取好的業績」。他處「有待」的狀況中,他的自我肯定,建立於他對外在的事物「有所依賴」之上。


因此莊子認為,人如果要逍遙,就不該「有待」而是「無待」。不要去依賴任何東西,來去作為自我肯定的依據。莊子曾說過「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也是這個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要因為社會覺得你是善,你就真的把自己當作是善的依據;不要因為社會覺得你是惡,你就把自己當作惡來傷害自己」



何謂「有待」?


莊子的「有待」,就是「有所依賴」,其中又分為:待於外、待於內。其實還有「待於名」,但有點難解釋,這裏就不要亂解釋了XD

・「待於外」的例子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莊子・逍遙遊)

有種人他的才能可以當官,行為可以照顧一個鄉里,德性可以比擬國君,並且有能力可以治國。這種人看起來很優秀,而事實上他們也是以這樣的外在功績在這樣看待自己。


這種人就是前面說的那種「以外顯示物來當做自我肯定的人」,他們擁有好名聲、好功績,但卻依賴這些外顯事務當作自己自我肯定的依據。然而,外在的事物並不可靠、充滿不確定性。我們可以努力,但我們卻不能保證努力就可以有好名聲、好功績。那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當一個人把他對自己「有用的認知」丟到了這些含有隨機性的事物之上,他就受到這些無法掌握的外在條件所控制,因此變得不自由。


・「待於內」的例子

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莊子・逍遙遊)

對於第一種人,宋榮子笑他們藉由在意外在功業來肯定自己。宋榮子說,自己可以「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世人稱讚他,他不會因此開心;世人批評他,他也不會因此覺得沮喪,並且「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能辨識外在榮辱如同虛幻。宋榮子肯定了人存在著內在價值,並且認為最好不要以外在世界的價值來影響自己。


看這段,會覺得宋榮子的境界很高,他不待於外,對於外在世界的褒貶都不在意。不過有趣的是,宋榮子雖然「不待於外」,但是莊子認為這還不是最高境界,這是一種有待,是「待於內」。宋榮子回到了自己的內心,不以外界來決定自己的價值。但是他依然倚賴自己的內心,把自己處於內外的對立中,認為外在就是虛假,內在才是實際。但真正的無待,並不是去產生這種對立,既不是依賴外在,也不是依賴內心。是去認識「自己與世界」、「自己與情緒」的關係,透過「瞭解」鬆動世界與情緒對自己的影響。


乘於物,而非物於物

莊子認為人要逍遙,就不該「依賴」。但是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因此不該顧慮他人想法,不顧外在世界。他的意思是說,我們應該反省自己跟他人的關係。一旦我們有辦法意識到「我們對於自身的看法,是依賴於某些東西之上,我們就能去鬆動那些事物對我們的影響力。」我們無法跟這些事物斷絕,因為這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可以「乘於物,而非物於物」。可以不要再依賴它們,而是學習有智慧得去面對他們。莊子並不是呼籲人們與世間斷絕,相反的,他的「無待」是對人們「有待」的反省,讓我們學著去跟自己與世界相處。





================================================================================

・我希望我沒有講的很玄或是雞湯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把人當做人的神秘體悟

把人當做人 今天上中國哲學史時,發生了一件小事,讓我產生一種奇怪的體悟。我想要把它記下來,防止自己忘記這個心情。 事情其實沒有什麼特別。這學期,由於某些緣故很少去上課。但這次聽說老師考前一週會公布溫習題,所以就去上課了。然後上課剛開始,老師在談王陽明,並問大家「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