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

我如何用Evernote整理上課筆記

我自己覺得Evernote是個很好的筆記工具。

▍為什麼我會做Evernote筆記

1・我很粗心,一定會把紙本筆記弄丟 (而且我對這樣的觀察結果擁有高度信心(喂

2・大學老師的上課講義缺乏系統

在醫學院,上課發的講義通常都是老師的PPT(對了!哲學系根本沒講義耶(XD

這種講義很缺乏系統性。但由於老師上課會講解,因此課堂當下都還可以理解某張Slide出現的意義與脈絡。

但是對於複習來說,這種講義真的很沒用。因為它很多是由一些很零散的圖片組成的,而且缺少說明。像是以下這種:




複習看到這種沒有說明的圖片時,真的會覺得充滿疑問
然後也想不起來老師當時是想要強調什麼


3・Evernote可以幫助我「系統性」的整理資料

Evernote有很方便的『記事本連結』功能,這讓我可以在Evermore中建立『筆記目錄』去整合我想要的資料。

我自己在Evernote有建立兩個目錄——分別是「課程分類歸檔表」,另個是「醫學資料目錄」

「課程分類歸檔表」是以「課堂」為單位,收錄的是每週課程的筆記,這樣我在準備考試時就可以用這個目錄去點選每個章節的筆記去複習。






但考量到在實務上——管你是什麼科目,問題就是問題,它就存在於那邊需要被解決。」因此,我還建立了一個「醫學資料目錄」,裡面是以「主題」作為單位。希望之後可以在臨床實務上快速找到我需要的資料。







4・Evernote的筆記間可以互相「連結」

醫學基礎科目之前常常有許多聯繫。

比如說這學期藥理學講到「固醇類藥物」,這時我就會想到二上在解剖學(還是生理)有教到「腎上腺」。因此我就在藥理學的筆記附上之前的筆記連結。

這樣我就可以在學習新的知識的同時,去和已知的知識做連結,並讓自己對於某個主題有更完整系統性的認識。








▍用Evernote做筆記的缺點

1・耗時間:

比起別人直接記錄在講義上,我多了一個建檔的工作,因此會耗費更多的時間。根據經驗,我每一堂課講義至少都要60~90分鐘去做整理(別人可以用這些時間來念書)用平均75分來算X每週15堂課,因此我每週要多出18.75hr(1125分鐘)再做筆記。想起來真的是太崩潰了。 *所以常沒做完

2・容易分心:

做筆記時常常需要查資料,可是查一查,不小心就去上個FB什麼的了~~(嗚嗚


▍做筆記是個好投資

會想要用Evernote做筆記,是因為我意識到「人腦效率太低」(至少我的效率很差)

因為人腦效率太低+老師的「上課講義不利複習」、「醫學知識內容太過瑣碎」......等的因素,很多醫學知識往往考完、學期完就丟掉了。

結果,每次寒暑假之後,我腦中就只剩下一些「片段的記憶還有關鍵字」

當我意識到這件事時,我真的覺得「超浪費時間」

實際來算一下:

・一學期有18週
・假設一學期修了20學分
・每週平均念5小時書

我每學期花了450小時的成本

結果
.
.
一個寒暑假後東西幾乎忘光了,只剩下「片段的記憶、關鍵字」+「帳面上的20學分」

說真的.....我每學期花450小時耶!  最後只剩下「片段的記憶、關鍵字」還有「20學分」?
學分除了可以讓我畢業,它對我往後的人生一點幫助也沒有啊

因此,我決定要把他們整理成筆記,讓我可以在未來需要時就可以無限次的使用它們。

我覺得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更有投資報酬率的做法啦~

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莊子哲學筆記】如何變得自由?——就是不要把自由交給任何事物


我對中國哲學的看法

以前我跟許多人一樣,覺得中國哪有哲學?理由是對於許多崇尚邏輯的人來說,中國哲學實在難懂。跟分析哲學不同,許多古文都缺乏嚴謹的論證(中西皆然)。它們有時是一段模糊的論述、故事,甚至就只是幾句對話;它們是是預言、是故事、是曖昧的文學。因此對於諸子百家,各派總有各種的解讀與詮釋。而這同時也意味著:就算你好不容易提出了一個看法,總有人可以說「不,你讀錯了」、「其實它的意思是怎樣怎樣」....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把脈絡搞懂的讀者感覺就像被耍了一樣。他們感覺自己像遇到了《知識的騙局》裡面所批評的那群假知識份子。他們濫用「複雜詞彙,利用神秘化、含糊、令人混淆的語句做論述」,但其實說的只不過是一坨「時髦的空話」(我喜歡這個說法)。

對於這種批評,我無意反駁。「論證不夠清楚明白」確實是中國哲學的缺憾,因此我相當欣賞分析哲學所強調的「清楚定義」與「嚴謹論述」。這種哲學模式清楚易讀,讓人們可以輕鬆的抓住一個論證當中的「前提」與「理由」,而不是忙著在檢證之前卻先要解讀一堆模糊曖昧的文句。不過回到中國哲學,我自己覺得沒必要對這種缺憾做大肆批評。因為這底下並未故意隱含什麼惡意的欺詐,它就是一種文化特色,一種時空隔閡的結果。對我來說,相對於分析哲學給的邏輯訓練,中國哲學或是存在主義是給我了另外一種角度與思維去切入自己的問題,而有時這些問題事關了對人生的反省,我自己認為是一種很美的人生哲學。

不過同時,就跟前面說的一樣,中國哲學沒有清楚的論證或論述,因此這樣的「角度」我最多只能說是我解讀出來,我也不敢宣稱是莊子哲學真正的角度。說了這麼多,我只是想講,接下來我所紀錄的,完全是我在林明照老師課堂筆記,我很喜歡,所以我就寫,就是這樣。

================================================================================

要談自由之前,先談「有用」。莊子認為,「有用」就是不逍遙的原因。

「有用」是件好事嗎?

對大部分人來說「有用」是件好事。「有用」意味著有能力、有價值。但莊子認為,有用不好,更清楚的說,應該是「有用的認知」對我們來說不好。因為「有用的認知」是「有待」....也就是「有所依賴的」。一旦有所依賴,那一個人的自由性就會被限制住。

比如說,一個人的業績很好,因此我們可以說,相對於公司而言,這個人的存在有用、有價值。然而,對於員工本人,這個認知卻限制了他的自由。當這個人相信,自己的價值建立在業績之上,如果他又想要保有這樣的價值,他就變得必須「總是要努力工作」、「總是奪取好的業績」。他處「有待」的狀況中,他的自我肯定,建立於他對外在的事物「有所依賴」之上。


因此莊子認為,人如果要逍遙,就不該「有待」而是「無待」。不要去依賴任何東西,來去作為自我肯定的依據。莊子曾說過「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也是這個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要因為社會覺得你是善,你就真的把自己當作是善的依據;不要因為社會覺得你是惡,你就把自己當作惡來傷害自己」



何謂「有待」?


莊子的「有待」,就是「有所依賴」,其中又分為:待於外、待於內。其實還有「待於名」,但有點難解釋,這裏就不要亂解釋了XD

・「待於外」的例子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莊子・逍遙遊)

有種人他的才能可以當官,行為可以照顧一個鄉里,德性可以比擬國君,並且有能力可以治國。這種人看起來很優秀,而事實上他們也是以這樣的外在功績在這樣看待自己。


這種人就是前面說的那種「以外顯示物來當做自我肯定的人」,他們擁有好名聲、好功績,但卻依賴這些外顯事務當作自己自我肯定的依據。然而,外在的事物並不可靠、充滿不確定性。我們可以努力,但我們卻不能保證努力就可以有好名聲、好功績。那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當一個人把他對自己「有用的認知」丟到了這些含有隨機性的事物之上,他就受到這些無法掌握的外在條件所控制,因此變得不自由。


・「待於內」的例子

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莊子・逍遙遊)

對於第一種人,宋榮子笑他們藉由在意外在功業來肯定自己。宋榮子說,自己可以「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世人稱讚他,他不會因此開心;世人批評他,他也不會因此覺得沮喪,並且「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能辨識外在榮辱如同虛幻。宋榮子肯定了人存在著內在價值,並且認為最好不要以外在世界的價值來影響自己。


看這段,會覺得宋榮子的境界很高,他不待於外,對於外在世界的褒貶都不在意。不過有趣的是,宋榮子雖然「不待於外」,但是莊子認為這還不是最高境界,這是一種有待,是「待於內」。宋榮子回到了自己的內心,不以外界來決定自己的價值。但是他依然倚賴自己的內心,把自己處於內外的對立中,認為外在就是虛假,內在才是實際。但真正的無待,並不是去產生這種對立,既不是依賴外在,也不是依賴內心。是去認識「自己與世界」、「自己與情緒」的關係,透過「瞭解」鬆動世界與情緒對自己的影響。


乘於物,而非物於物

莊子認為人要逍遙,就不該「依賴」。但是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因此不該顧慮他人想法,不顧外在世界。他的意思是說,我們應該反省自己跟他人的關係。一旦我們有辦法意識到「我們對於自身的看法,是依賴於某些東西之上,我們就能去鬆動那些事物對我們的影響力。」我們無法跟這些事物斷絕,因為這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可以「乘於物,而非物於物」。可以不要再依賴它們,而是學習有智慧得去面對他們。莊子並不是呼籲人們與世間斷絕,相反的,他的「無待」是對人們「有待」的反省,讓我們學著去跟自己與世界相處。





================================================================================

・我希望我沒有講的很玄或是雞湯XD


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

反省檢討——在學習AE、PS的路上


再接了2017護理之夜宣傳部的工作後,今年寒假,我開始學習了AE動畫、PS軟體。這邊整理一下我從1月初到現在的心得&檢討。



・AE動畫的學習:

因為護理之夜要製作「前導片」,我在寒假開始學習AE動畫。剛開始我的方式是在Hawhow(好學校)上Yan-k老師的AE/MG的課程。由於AE操作有點不太直覺,因此很難入門,所以我想說買個課程來看。

但正因為難入門,這就完全暴露我人格的缺陷——「沒耐心」。我雖然有把課程上完,但由於「沒耐心」+「想要馬上就有高質感作品」,所以也沒有把作業做完。之後這點也反應在我護理之夜的影片上,因為太急,又想要立竿見影,所以我在做護理之夜的影片時,就直接「硬幹」一個模組來修改。但是由於不知道背後的原理,所以我在基本操作、動畫轉場、特效方面上都沒有什麼成長。

我覺得「沒耐心」真的是我的致命傷,它浪費了我巨量的時間在很多的基本技術操作上。雖然看得到有作品產出(也覺得蠻帥的),但是其實都只是做一些內容的更改與調整,對於如何製作同樣的效果根本是no idea。


像是這兩支影片,分別就是我護理之夜前導片的片頭&片尾。雖然看起來蠻有質感的,但其實也只是做了基本素材&文字內容上的修改。







*2017護理之夜的主題,經過開學討論後,已經不是「離別」,總之這裡就先放上寒假的成果。

・PS的學習:

比起AE,PS算是我學習上比較有顯著成長的一門吧。我學習的方式是報名台大計算機中心的寒假資訊課程,還有Hawhow(好學校)林協霆老師開的「Photoshop練工坊」。

計中老師教得很好。她教了很多色彩基本原理、影像構圖之類的基本功。此外,她每次也都會要我們:「一定要對於工具背後的演算法、原理(像是色版、遮色片、混合模式....等),有基本的了解。」我覺得這些基本功真的很重要,它幫我打下了穩固的基礎,然後回家再配合林協霆老師開的「Photoshop練工坊」,功力真的大增。





以前只會用Keynote簡報軟體做設計,而且還蠻粗糙的






現在對於Phsotoshop比較熟悉一點,可以做出更多變化(嗯...有比較好嗎?(深思


在PS學習上,老師給我重要的指導就是「做每個動作前,都要了解這個行為背後的基本原則」。真的是要這樣才能學得更快,尤其是在心法融會貫通後,常莫名變出很多意想不到的花招。雖然這是老調重彈,但我覺得這真的是重要,而且其實還蠻難做到的

像是我現在對於AE的學習真的就是亂七八糟。我一方面想要認真學好AE的基本知識,一方面又迫於護夜到來的壓力,要趕快多產出一些作品。然後再加上我心急的個性,不耐煩做一些看起來初階的的作品,所以進步的真的超慢。總之接下來,我應該會採用「雙軌並行」的方式作業吧。一半時間用來做初階的練習,加強基本功;一半的時間,以高品質為前提去模仿其他強大的作品,並試圖拆解它的作法。希望這樣子做,除了可以維持我對於之夜作品的高要求,一方面也可以真的有所成長。

勉勵自己不要再重蹈高中的覆徹(來談談自己的高中生涯好了,關於生物這件事,浪費一堆時間追求優越感,但是遺忘事物核心概念以及有趣的本質。我高中已經浪費了三年,我不想要再浪費剩下的三年。就不要畢業後我再來打一篇《來談談自己的大學生涯,關於設計這件事》.....這真的太不長進了....


=================================================================

(增)為了增加自信心,來統整一下今年學到了什麼新東西好了

基本美感知識:色彩三元素(明暗、飽和、色相)、素描(掌握明暗)、井字構圖法、字體(襯線、無襯線)
印刷領域:RGB、CMYK色彩模式、出血、四色黑、紙質磅數
PS軟體應用:色版、遮罩、曲線、色階、變形工具、混合模式、仿製印章
應該還有很多...不過先睡覺







把人當做人的神秘體悟

把人當做人 今天上中國哲學史時,發生了一件小事,讓我產生一種奇怪的體悟。我想要把它記下來,防止自己忘記這個心情。 事情其實沒有什麼特別。這學期,由於某些緣故很少去上課。但這次聽說老師考前一週會公布溫習題,所以就去上課了。然後上課剛開始,老師在談王陽明,並問大家「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