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0日 星期三

把人當做人的神秘體悟


把人當做人

今天上中國哲學史時,發生了一件小事,讓我產生一種奇怪的體悟。我想要把它記下來,防止自己忘記這個心情。
事情其實沒有什麼特別。這學期,由於某些緣故很少去上課。但這次聽說老師考前一週會公布溫習題,所以就去上課了。然後上課剛開始,老師在談王陽明,並問大家「是否覺得王陽明拒絕知識?」
隨後他就點人回答,結果當時叫到我的名字,並且還補了一句「這次桂冠獎得主,很厲害。」說起來很突兀,但在那瞬間我真的有種很奇怪的感覺。就是我突然感受到,我竟然是被「當做人的」。
「當做人」聽起來很怪,而我會這樣說,是因為至少在我的世界觀(主觀感受)裡,真正的「人」其實是很少的。在我主觀感受中,世界比較上是一個個佈景的集合。教室就是一個佈景之一,而老師、同學、桌椅都只是一些客觀的物件。我可以「認知」到他們的存在,但是在我的主觀感受中,我會覺得,「只有我」才是這個世界活生生的人。
因為我的主觀感受是這樣,所以我也會很自然以為別人的主觀感受也是這樣。由於我很少去上課,所以我就會覺得,老師、其他同學眼中的「我」,應該也只是他們世界觀的一個場景當中的物件而已。所以在那瞬間,當我聽到老師竟然把我這個「物件」記在心裡的時候,我感受到有「另外一個主體」把我「當作一個人」,我震驚了。

天下無心外之物

說完奇怪的感覺,談一下王陽明吧。
談到王陽明,王陽明最有名的理論就是「心即理」。王陽明覺得「理」自然就在每個人的心中,「理」是不需要向外追求的。而在心之外,更是無物。
王陽明朋友不服氣,就指著洞中的花問。
「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你說天下無心外之物,可是你看這花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跟我的心認不認識到有何關係?」王陽明說「你沒看到這朵花時,這朵花跟你的心同歸於寂。但你在看這朵花時,花就一瞬間明朗起來了,因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陽明其實並不否認花的客觀存在,因此他說「你未看此花時」(這表示說還是有個花存在)。王陽明只是認為,比起客觀的花朵而言,他更覺得「如果花不在心中,那談論花的客觀存在又有何意義呢?」
而在我的世界觀中,我其實很習慣僅僅把人當作「客觀知識」,而不是「一個人」。我擁有很多「人的知識」,可是卻很少「認識人」的感覺。然而….「知道」再多有什麼用呢?畢竟人的主體還是心、是感受。用大量的知識去滋養頭腦,但心靈卻感受不到ㄧ絲愉悅,那到底人為什麼需要知識?
王陽明說的「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本心之外的知識確實無窮無盡,但是當這些東西脫離本心之外時,再多知識又有什麼意義呢?在頭腦上認識再多人,而不是把他們放入內心,那知道這些人又有什麼意義呢?
有時候想到自己臨終之前,回顧人生會想要怎麼樣評語。有錢人?頂尖工程師?菁英?然而,仔細想想,這些詞彙並不讓我羨慕,反而我會覺得這樣的想像讓我很難過。因為這些東西跟我的「心」有什麼關係呢?如果我未曾用心的去愛過、恨過這個世界並與他人互動,而只是頭腦上擁有很多知識,物質上有很多財富,那真的是有意義的嗎?

2018年3月2日 星期五

韓第《你拿什麼定義自己?》——想要留下一個怎樣的人生?


趁著學校就業博覽會工讀的空閒時間,讀了組織大師韓第的《你拿什麼定義自己》
這邊只記錄幾個比較印象深刻的故事與內容



1・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
在父親過世之前,作者有著看似成功的事業(到處搭飛機去各地出差、忙著出版書籍)。他愛著父親,但同時對父親也有著些許不滿。他總覺得父親不夠上進,ㄧ生從沒換過工作地點、推拒過許多升遷機會,甘願安逸地躲在小鄉鎮中當牧師。
直到父親過世的後,他回到家鄉,發現大街上充滿著對來跟父親致意的人,教堂被觀禮的群眾擠得水泄不通。無數的人跑來跟作者說,他的父親是如何幫助自己、如何的有智慧。

此時,他內心受到了震撼。

他想著「我到底想要留下一個怎樣的人生?」

2・臨終習題「想像自己在ㄧ生的最後一天,會怎麼評估這ㄧ生」
某次,作者在一個會場告訴接待人員「我曾經是這裡的主席」
原以為會受到熱情歡迎,沒想到,得到的只是一個輕輕的「喔,真的嗎?」
作者因此領悟了——不管是再怎樣名號再如何響亮、不管曾經再如何的舉足輕重,時間終究會沖淡一切。
因此作者提出了一個問題「想像你活到很大的年紀,會怎麼評估自己的ㄧ生,你希望人們如何在告別式上介紹自己的?」 
如果能認真思考好這些問題,就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根本沒有必要去做(抱括滑手機、看劇、缺乏應用的學習、永無止盡的追求利益,而不是為他人創造價值)
有人曾問中國的計算機科學家吳軍(Google中日韓算法創始人、前騰訊副總裁)
「你一天是如何做那麽多事情的?」
「我只是盡可能在一天內少做事情。」 吳軍回答
在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根本不值得做
「盡可能的少做事」這是我在這些人身上學到的智慧。

3・「庫存的知識腐壞的非常快。通常等你需要時,它已經不在了 」
這是韓地工作的經驗總結,我很同意這個看法。
我算是個「愛學習」(加引號表示諷刺)的人,每天至少會花2~3hr在APP上聽專欄或是看書。但其實,只有不到10%的知識真的會留在我腦海中。吸收知識於我而言,更像是一種類似於滑手機跟看劇的娛樂。而比純粹娛樂更可怕的是——我因此有理由欺騙自己是個博學的人,然而事實當然並非如此。
如果沒有輸出(Output),其實根本談不上學會,這也是我看完書趕快紀錄在自己的Blogger的原因。


###總結
這本書其實沒什麼新的思想,大部分都是些被前人用各種角度談到爛的人生智慧。而這本書(包括這篇文)也只是無數敘述角度中的一個版本而已。但我想,既然能被稱為「智慧」,那就表示能真正實踐這些智慧的人還是少數吧。

我想起古希臘哲學家所說的「實踐智慧」——真正的智慧不單純存在於頭腦之中,它是一種身心的ㄧ致。




2018年2月23日 星期五

古代不同地區的中國人是互相如何溝通的?


古代不同地區的中國人是互相如何溝通的?

這個問題很奇怪,不就說中文嗎(古中文之類的)?不是喔。雖然現在感覺很正常,但這種「一個國家的人都說同一種語言」的想法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在古代中國,各地的語言不僅有差異,甚至可能是完全互不相通的。
《孟子·滕文公下》:「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齊也,不可得矣。」
有名的「一傅眾咻」成語,講楚人學齊語的故事。-->不同地區,語言不同。
《左傳・宣公四年》「楚人謂乳谷、謂虎於菟 , 故命之曰鬥谷於冤 」
楚人把乳稱為「谷」,把老虎叫做「於菟」。-->不同地區連基本詞彙可能都不ㄧ樣,別說發音、腔調了。

室友之前去廣州,她就說那邊的導遊跟他們講「廣州客家話有一百種方言跟發音,別看這邊大家都講客家話,翻過一個山頭,這村的人就聽不那村的人的話了。」
所以,古代不同地區的中國人是如何溝通的呢?
  • 對於九成的普通百姓:根本沒有必要溝通,因為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會出遠門
  • 對於讀書人或上層統治階級:使用書面文字或是官話



1・共同語(雅言、官話)


中國最早已知的共同語應該是的春秋的「雅言」,是一種以王畿語音為標準的口語。

古字「雅」跟「夏」相通,因此雅言是華夏族群的共同語的意思,主要流行在黃河中下游一代。
劉台拱《論語駢枝》:「夫子(孔子)生長於魯,不能不魯語。惟讀《詩》讀《書》執禮,必正言其音。…..詩之有雅風也亦然;王都之音最正,故以為雅名。列國之音不盡正,故以風名。」

翻譯: 孔子生於魯國,雖然會說魯語,但是讀《詩》讀《書》還是以雅言讀書。

之後,每個朝代的統治階層也有自己的共同語,因為是上層菁英統治階層互相交流的語言,因此也稱「官話」,基本都是以那個朝代的「首都方言」為標準音。比如,唐跟唐以前的朝代,因為大多建都於河南洛陽,因此官話偏向「河洛語」 。至元明清,因為首都於北京,因此官話偏向「北京話」。

*不過雖說是「官話」,但這種語言也多僅停留在統治階級(讀書人、官員),沒普及到全國百姓,因為大部分的人沒事不出門(也沒能力出門)!

*其實官話這個詞大略明朝才出現,之前都稱為「雅言」「正音」(正確的發音)

是愈到後期,隨著社會交流變得頻繁,「官話」流行的範圍才開始突破階層界線,變得廣闊。
(明朝)《利瑪竇中國札記》指出「有一種整個帝國通用的口語,被稱為官話,是民用和法庭用的官方語言。⋯⋯官話現在在受過教育的階級當中很流行 , 並且在外省人和他們所要訪問的那個省份的居民之間使用。 ⋯⋯這種官方的國語用得很普遍,就連婦孺也都聽的懂。」
(翻譯:呃不需要翻譯)

不過,這種流行只是地區性的,還不算是全國流行。
(清朝)1810年高靜亭編官話教材《正音撮要》:「正音者,俗所謂官話⋯⋯語音不但南北相殊,即同郡亦各有別。故趨逐語音者,一縣之中以縣城為則,一府之中以府城為則,一省之中以省城為則,而天下之內又以皇都為則。故凡紳之家及官常出色者,無不趨仰京話,則京話為官話之道岸。 」
(翻譯:雖然都叫「官話」,但還是存在有南北差異,地區差異。不過基本還是根據統治中心為學習樣板,地方的學省城,省城學首都的。)

此外從「故凡紳之家及官常出色者,無不趨仰京話,則京話為官話之道岸。 」也可大致判斷出,「說官話」在當時算是一種流行,但並不是官方強制推行的統一語言
(清朝)法國耶穌會士Joseph de prémare 在1968年去中國傳教,並在他的著作《漢語札記》 序言中說 :在中國的不同地方,漢字的讀音各不相同。很多文人在讀單詞的時候,用的都是他們從小就學會的地方口音。如果你的老師就是這樣,而且他還不知道官話裡的發音,那你就不能求教於他。在我的書中,我盡量把所有的漢字注上我認為是官話裡的讀音。如果你的老師像我注的那樣來讀這些漢字,那你就可以相信他。
以前讀書很注重誦讀,除了方便記憶之外,可能也是為方便老師糾正官話的口音(好像學外文喔)

不過還是有許多人,是用自己的地方口音讀書。特別是福建、廣東的人在準備科舉考試,習慣用方言讀書,導致他們在宣讀朝廷指令時仍然習慣用方言讀音。

直到雍正皇帝受不了,才推行過官話普及,下諭旨,點明讓福建、廣東的官員好好學習官話,並在福建各地建立了正音書院 ,並要求讀書人一定要會講官話才能當官
(清朝)清俞正燮 《癸巳存稿》:「雍正六年,牽旨以福建廣東人多不諳官話,著地方官訓導。廷臣議以八年為限,舉人、生員、貢監、童生不諳官話者,不准送試。」

(不過似乎沒什麼成效)




2・書面文言文
古人的第二溝通的工具就是書面文言文。

戰國時代,各國使用的文字都不太ㄧ樣。直到秦始皇推行了「書同文」,將小篆定為全國的通用文字。這才使得全國的書面溝通,有統一的文字基礎。



而除了文字統一之外,中國的書面語(文言文)也在此後形成了一種「基本詞彙」與「語法結構」類似的穩固結構。

這種「穩定性」,讓各語言不同的官員之間的通信,能保有一致性。不同地區的讀書人,即使語言不同,也可以利用筆談的方式溝通。此外,文言文也成為一種可以穿透時空的文體,即使過了兩千年,現在的學生去讀也可以看得懂大概。

文言文的穩定性來自以下兩點

1・漢字是表意(象形)文字:

漢字是象形文字,每個字的「字型」跟「字音」沒有絕對的關係。即使口語(字音)快速變化,文字卻能維持一定的穩定性。

「拼音文字」就很容易隨著口語習慣的變化。一但口語改變,文字為了「表音」就會跟著產生變異。比如現代英文跟古英文,已經有巨大的差異,而同為表音文字的拉丁文也幾乎已經成為死文字。

這邊附上「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英文詩歌」Beowulf(貝武夫)的原文連結,有興趣的人,可以試著閱讀看看。http://www.heorot.dk/beowulf-rede-text.html

根據大英圖書館網站的介紹,Beowulf(貝武夫)約略寫於10th末~11th,此時中國大約落在宋代。


最古老的英詩Beowulf手稿(寫於西元10th末)
*現存於英國的大英圖書館(the British Library)
感覺跟現代英文幾乎是完全不同語言



晉代王羲之(西元303-361)「蘭亭集序」真跡
*現存於北京故宮
跟前者對照後覺得現在還能看得懂蘭亭集序實在有點小感動XD


2・文言文與口語脫鉤:


文言文一開始是從口語來的。秦代之前,人怎麼說話,就怎麼寫文章。比如說《詩經》《楚辭》《論語》《孟子》都是以當時的雅言口語基礎進行撰寫。

但到了漢代、魏晉之後,書面體跟口語愈來愈分離(人開始不「我手寫我口」),書寫模仿性既有的形式(以前的寫法),沒有什麼創新、變動。不過通常也不會特別想要創新,因為書面語多出現於官方文書,必須保持正式莊重的,在正式文書體寫上俗語是一件很庸俗的事情。

----------------------------------------

總結

・所有人都講同樣的「口語」,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本經典,不同地區的讀書人讀起來都不ㄧ樣

・古代菁英階層(讀書人、官員)是用「文言文」「官話」在溝通,但是大部分的普通百姓不太有跨地區溝通的需求。

・漢字是「字音」分離的一套系統

回首高中所謂的「字音考試」EX:蛤(ㄍㄜˊ)蜊(ㄌㄧˊ)、彩券(ㄑㄩㄢˋ)就覺得超級有病。在「文音」分離的漢字系統,所謂的發音根本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 。一個字不同地區、不同時代,都有不同的發音。

・「字音」分離讓文言文得以流傳千年,使得文字不會被口語的變動產生太大影響。


參考文獻:

・武春野(2011),北京官話與書面語的近代轉變,博士論文
・陳西御(2009),從雅言、官話到普通話,地圖Map,2009,第05期:50-57
・徐時儀(2007),漢語白話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輝(2010),19世紀東西洋士人所記錄的漢語官話,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第40期(6):105-113
・蘇力(2018),北大法學院教授蘇力:你能想像沒有普通話的中國嗎?,北京大學出版社(微信公眾號)
Beowulf,the British Library:https://www.bl.uk/collection-items/beowulf


2018年1月6日 星期六

【莊子哲學筆記2】養生主——如何在世間保全自我



明照老師的「莊子哲學」,是我上大學以來少數覺得值得修的課。 聽他的課,常常一瞬間就會被他的莊子世界觀所感動了。



養生主


在莊子《養生主》中,談了一些如何保全生命的方式,以下是我自己的心得。


1.緣督以為經——能夠「順應局勢」
認識世界不可奈何的部分,接受並順著它往前,藉此保護自己不受社會的傷害
2.為善无近名,為惡无近刑——擁有「局外意識」
在順應世界的同時,也不將自我的價值建立在變動的外界基礎之上


ㄧ、順應局勢


想要養生,第一件事,就是要認識到世界上有許多不可奈何
生死、機運、天賦、家庭.....很多都不是能由自己決定的
因此莊子說: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間世》)

只有當我們可以充分認識到:
世界上有很多無奈以及很多人力也無法左右的事情,並安然地活在其中時,德才會到來
橋水基金的創辦人Ray Dalil也在《原則》這本書說道


「人的失敗最主要是因為『不接受』或『不能成功應對』生活中的現實情況。」 (《原則》)            

對於現實,不願意面對,或是即使知道也拒絕去行動,往往是人受傷的原因。

比如某個明明知道要期末考,但還是躺在床上看Netflix的大學生。就是因為不願意面對現實,因此變得現在很痛苦(恩對啦我在說我)


老聃死,秦失弔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弔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弔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養生主》)
[以下為不負責任翻譯]

老子死了,他的好朋友秦失去弔唁他,結果進去只嚎了三聲就出來。

弟子問(也不知道是誰的弟子):「喂....你不是老子的好朋友嗎?你這樣弔唁的喔??」

秦失說:

「我進去弔唁時,看到老人哭得像喪子,年輕人哭得像喪母

  他們的感情濃烈,就像是要逃避生死這個事實ㄧ樣(遁天倍情)

  而因為不願意面對現實,這些人受到了「遁天之刑」的懲罰

(因為逃避現實,慾望跟現實碰撞而產生的痛楚)

 但我們的生命不都來自於天嗎?人生不就是這樣在適當的時間來,然後在適當的時間走嗎?

我已看透了現實,因此自然不會跟他們一樣了。」


*天=在人之外,那些無可奈何的外部力量


(另外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因為很有名所以就懶得寫)


二、局外意識



      但是,認識世界擁有不可奈何的成分,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該因此盲目地活在世俗當中,我們同時應該保有一種清明的「局外的意識」。

莊子說

「為善无近名,為惡无近刑」(《養生主》)


根據明照老師的解釋,意思是說:
「當所有人都覺得你是好的,你不應該就真的認為你是好的;當所有人都認為你是惡,你不應該真的認為你是惡的」

他人的評價當然是有參考價值的,然而外在世界是不斷在變動的。因此把「自身的價值」建立在「無常變動」的外在世界上,就像是把房子蓋在鬆動的土地上ㄧ樣危險。

依賴他人的想法而活,就是讓自由掌握在他人身上。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逍遙遊》)


有種人他的才能可以當官,可以照顧一個鄉里,德性還可以比擬國君,並且有能力治國。這種人看起來很優秀,而事實上他們也是以這樣的外在功績在這樣看待自己。 

這種人就是所謂「把自我價值建立在外部世界的人」,他們擁有好名聲、好功績,並且依賴這些外顯事務當作自己自我肯定的依據。

然而,外在的事物並不可靠、充滿不確定性。
我們可以努力,但努力並不能保證世界給你好的評價、好的回報。


那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當一個人把自我價值丟到了這些變動的基礎上,他其實就是受到這些「不可奈何」的社會所控制,因而他的生命價值也變得危險。



只有明確認識和追求自己的內在價值,才不會被浮動的外在評價所控制住
(延伸閱讀:價格與價值


最後附上魯米(Rumi)的詩:

“Yesterday I was clever, so I wanted to change the world. Today I am wise, so I am changing Myself."   --Rumi

昨天聰明的我,想要改變世界。

今天智慧的我,選擇改變自己。





*延伸閱讀:莊子筆記(1)——「如何變得自由?就是不要把自由交給任何事物
*延伸閱讀:確認自己的內價值——「價值與價格,談考大學這件事


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

價格跟價值的關係:談考大學這件事




*搭配最近很喜歡Itzhak Perlman的女人香(The scent of Woman)原來學html的妙用就在這裡(本篇重點其實是我學會加入音樂XDD)




今年表弟也要考大學啦!然後他開心的私訊我他獲得某校面試機會了(特殊選才(我弟是天才♥︎♥︎♥︎(變態 。恭喜之餘,我就順便雞婆的跟他分享我對考大學的看法



我大致的意思是說:




嗯盡力就好。學歷只是人ㄧ時的「估值(價格)」而已,真正重要還是自己本身的「能力(價值)」

以陽春麵來說,ㄧ碗陽春麵賣到五百,或許有一些人因為好奇去購買。但最終,所有人都會覺得這價格太誇張而拒絕消費。因為長期來看,人們都知道陽春麵根本就不值五百。

每年到了升學季都可以看到類似的情況——班上有些人明明平常都在耍廢,但學測不知為何就考得特別好;有些人平時是努力用功乖寶寶,偏偏就是在大考滑鐵盧。這感覺真的讓人不爽耶

但長期來看,這都只是價格的一時失常而已。

耍廢的人雖然錄取超出他能力的學校。但上大學後呢?畢業後呢?畢業10年後?畢業20年後呢?這樣價格的高估,可以長期反映在這個人身上嗎

努力認真的人。雖然一時失常。但上大學後呢?畢業後呢?畢業10年後?畢業20年後呢?長期來看,他的價值一定有機會展現出來的。(除非他命定衰一輩子)

有個比喻我很喜歡——「價格」跟「價值」就像狗與主人的關係。主人牽著狗在散步,而狗有時候跑在主人後,有時候跑在主人前。就像價格有時候會低於價值,有時候會高於價值。但不管如何,由於狗繩不會斷的,因此狗必定是圍繞主人在跑。所以重點不是狗往哪裡跑,而是主人往哪裡跑。

考大學這種事也是這樣。盡力不讓自己後悔是必要的,但對於結果也不必太執著。因為價格短期間是會浮動的,但長期來看,價格必定會回歸價值。



照片

*我是random連結圖片的,所以出現什麼很奇怪的圖片是你幸運XDDD(來炫耀自己學會的新codd)



不過這樣講好像太簡單了。

雖然ㄧ樣是價值,我前面沒說清楚的是:「義務教育所學的東西,跟這個社會需要的價值是ㄧ樣的嗎?」就算高中考大學時所謂的「價值」(對高中知識的掌握)真的展現在「價格」(被好學校錄取)上好了,那又真的能代表什麼嗎?

社會所需要的「價值」是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能力,這跟考大學所需要的「價值」是不是又有些落差呢?

在一個脈絡中的有價值,不ㄧ定就會在其他的脈絡中有價值。所謂的「是否有價值」,是會根據前提、情境、條件、需求變動的。

不過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一定要去追求什麼社會價值嗎?人不能過得自己開心就好嗎。自我價值感是不是又比社會價值更值得追求呢?



「長期來看,價格必定會回歸價值。」聽起來很棒、很美好,但是前段的學校,多少對於價值的提升有影響吧。畢竟老師、環境、資源有差啊。

是啦。但是,乾!資源再多,也沒有時間用啊。

我覺得台灣的大學真管得太多了,包括台大在內。像我現在大三,每天被逼著學一堆莫名其妙的知識。但很creepy的是,真正讓自己成長的,卻永遠都是下課後自己花錢去上的課、閱讀的課外書、看的專欄文章、參加的活動(然後搞得每天好累)

像我現在最喜歡(並且學到最多的)其實是晚上自費的英文課、週末的網頁設計、APP訂閱的專欄文章。然後還有好多書想看(房龍的歷史、鹽野七生的文藝復興、基辛格的On china.....),結果書櫃炸了還是沒時間看,都在應付莫名的作業。真的覺得超級煩躁。



               (堆太多了結果常常被砸到)


啊我為什麼不選少ㄧ點課?為什麼不選想學的課?我當然也想自由規劃我的學習。但是學校就規定要修到固定學分才能畢業,而我就是必須因應社會期待拿到一張畢業證書。所以當然不得不學那些莫名其妙的知識不行。

台大很棒,但我覺得讀台大根本就在浪費我時間。(不爽不要讀XDDD)

喔好吧,精確來說不是台大。是社會對於大學教育的想像、對一個20歲年輕人的想像,以及.....我自己內心不敢反抗社會的恐懼,再浪費我時間。




其實寫這篇Blog,主要很多是我自己的大三焦慮吧。雖然大致上已經有個方向,但我其實還是很怕自己的未來,很怕自己畢業找不到工作什麼鬼的。是直到跟表弟侃侃而談什麼「價值跟價格」的關係,我才想起來自己根本就沒有實踐這個觀念(真的很愛說教耶,天阿好噁心喔哈哈哈)。

但如果我真的理解自己所說的「價值跟價格」,那我其實就不會焦慮了。我要做的就是要專注在自己的「長期成長」(價值提升)就好了,至於到底會不會有工作、成就什麼的。只有我真的有價值,自然會反應出來的。


就這樣鼓勵自己努力下去吧。

照片









#我真的不知道照片會出現什麼,如果出現很奇怪的....就XDD
#尼桑的廢文日誌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設計是什麼?兼談系統性的知識學習


*這是一個持續更新的內容,我會藉由各種閱讀補充我對特定概念的理解
*其實我覺得我還沒有達到有資格談這種事情的年紀、程度。好聽的說我是興趣廣泛,難聽的說,我就是愛紙上談兵的人。明明往往不會_(隨意填入),但又很愛閱讀和談論_(隨意填入)haha

設計是什麼?

Paul Rand說「設計是形式跟內容間的關係」(Design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 

——《設計是什麼:保羅・蘭德給年輕人的第一堂啟蒙課》



【書籍短介】

Paul Rand被賈伯斯稱為「史上最偉大的設計師」,知名作品包括IBM、ABC的商標。這本書是他的訪談對話錄,很輕薄,但大部分內容我覺得都是灌水,重點只有一句,但也是非常有啟發性的ㄧ句。

【心得】

Paul Rand的定義真的精準——「設計是形式跟內容間的關係」

「內容」就是你要表達的東西,「形式」就是你要去怎麼表達它。舉例來說,如果你想要傳達「冷」的內涵(如同圖片23),那你要如何排列你的形狀?用尖角還是圓球?如何進行配色?深色還是淺色?這就是「形式」的安排。



因此一個好的設計師,應該要洞悉形式跟內容間的關係。好的設計師不能憑空想像,總是坐著希望靈感可以突然出現。就像人們常說的「業餘人士才坐等靈感,專業的人會每天起床準時工作」。專業的設計師應該要不斷do research,建立個人的一套資料體系,一個可能包含了濕、熱、恐怖、混亂...各種組合的資料庫。只有清楚洞悉「形式與內容」間的關係,才能用作品引導讀者朝向自己想表達的內容中。






以漫畫來說,上次去高雄駁二動畫倉庫展,裡面概略性的介紹了漫畫的技巧。從前期如何設定物件/角色/時空,到下筆時如何使用轉場/符號語言?其中這句「分鏡與符號,就是漫畫的語言」,我認為就是「設計就是形式與內容的關係」的另外一種表達



在漫畫中,如何表現速度?如何強調強烈情緒?如何表現開心情緒?如何表現沈重的感覺?這些內容(content),在漫畫中都已經發展出對應的「符號表達」(form),是一種作者與讀者的共同語言。因此漫畫家必須要能正確掌握這些語言,才可以傳遞正確的內容。漫畫不只是角色畫得萌就好了,它牽涉了非常廣泛知識。從最基本的繪畫能力,到漫畫符號的掌握,到如何設定時空角色、規劃劇情、使用分鏡與轉場.....這背後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且精細的知識體系。


我以前總認為藝術是一種很個人化的東西,很依賴靈感與天份。是上大學後開始研究藝術史、設計後,才發現藝術其實一種科學,它並沒有表面上的那麼簡單,就像達文西說的「素描並不是複製眼前的一切」。一個好的繪畫,牽涉的是構圖、透視、色彩學、心理學.....大量領域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就是作品如何將內容表現成形式的一套規則或是方法。


應該要系統性地學習知識


我以前會有個想法,覺得補習是件遜咖做的(我有補習,覺得自己很遜)如果聽到「誰誰誰都沒補習,結果每次第一名」感覺就超級威猛。相反的,如果是因為補習才成績好,他的厲害瞬間就low了一截。唉~世界上那麼多自學成才的強者,為什麼偏偏就不是我呢?

但其實問題根本不在於有沒有補習,而是一個人有沒有能力「系統性地學習一門知識」。任何課程在做的,其實就是傳授學生一套系統性的知識。結果台灣反而是由於補習風氣氾濫,導致學生失去系統性學習的能力。

回到「系統性地學習一門知識」,低效的學習者,學會用某個功能、知識點後一輩子就只會用那個功能。就算想要嘗試新東西,永遠也只會因為挫折而「從嘗試到放棄」(像我學軟體就是這樣lol)。但一個高效的學習者,它有能力效率地探索其他領域的知識,或知道要怎麼上網下關鍵字找資料。這種人自學能力很強,有辦法自學成才。但對缺乏這種能力的人來說,最好的方式是去上一門課,系統性地學習完整的知識,並能學會如何找資料解決問題。關鍵根本就不是有沒有上課,而是有沒有系統性地再學習。

也是這時我才體悟到吳軍說的「凡事做起來要盡可能專業」、「把事做專業的捷徑是系統地學習,而不是向民間科學家那樣模索。」這些話是什麼意思。其實許多領域,都已經有前人幫忙鋪墊、研究好了。

最聰明的人,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可以靠閱讀與google完成系統性學習。普通聰明的人,花錢上課讓老師直接教授系統性的知識。笨一點的人,閉門造車,關起門來自己摸索,並且重新發明一個輪子。最笨的,則是那些不願花錢又常常因摸索不出而放棄,最後完全沒有一點長進的人。


「好的東西,背後一定有些什麼。」「不只是靈感,不只是幸運,ㄧ定有些什麼」這是我覺得看到任何事情時,應該思考的問題。





*我覺得我可以從一本灌水的小破書得出那麼多心得也是挺厲害的lol
*持續更新ing(收集更多設計的好定義)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從海報設計——談許多單位對印刷品莫名其妙的態度


這其實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小的事情,可能全世界就只有我在乎這件事吧,但是就是我想要來寫的心得

因為會一點點皮毛(真的是一點點,被本科生狂甩十條街吧嗚嗚),因此偶爾我會幫活動、社團設計海報、宣傳DM什麼的。最近我也設計了點東西,但這次比較不ㄧ樣的是,我想藉這個機會建立一個校內的「海報通路系統紀錄」。在這個紀錄裡面,我希望可以確實的紀錄:什麼建築物可以張貼海報?是否需要申請?是否有門禁?建築的哪層樓可以張貼?每棟建築適當的張貼數量?

從過往經驗總結的幾種思考誤區

為什麼我要做這麼麻煩的事情?其實這是我從「過往」的經驗觀察、總結出的一種心得。我認為有太多活動單位對於印刷品的態度超有問題

*這裏就先不討論海報這種印刷品,在資訊化社會到底還有沒有宣傳效果,單純就人們對於印刷品的誤解進行討論。

因為便宜,就隨便印:其實印刷品這種東西,最貴的是一開始的開板成本(大致是顏料、機器、服務費之類的)。至於是100張還是200張,其實並不會差很多喔。例如某家B廠商,他們印刷100張海報跟200張海報就只差了30元,那30塊其實這只是多出的「紙張的成本」而已。因此常常很多人會覺得,既然只差30元,那就印200張好了,超級划算啊。但這根本就是一件超級浪費的事情好嗎?多出的幾百張根本發不完,活動過後只能堆積在宿舍、倉庫最後被丟棄。

不知道需要的量,通靈算數:請問一個學校需要幾張?50張嗎?還是100張?假裝是50好了,那為什麼是50張?有多少人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是真正進行認真的計算?學校有幾棟宿舍?幾棟系館?幾棟建築?哪些建築可以貼?哪些地方需要申請?如果這些全部都不知道、沒算過,別說估計印刷量了,連印出後要去貼哪都不知道。因為一開始就只是一拍腦袋,通靈出一個「好像是這樣吧」的數值。

單純把印刷品當成一種活動的里程碑:我記得以前幫忙某個活動時,我曾問過我的上面的:「這個有必要製作海報嗎?這是圈內活動耶?發個FB就好了吧?印出來要貼給誰看?」結果他回我說「還是做啊,因為以往都有做。」這個回答真的是讓我很無言,因為以前都有做,所以現在都要做?當然,我可以理解想要在辦活動留下某種紀念的心情,但是這絕對有其他替代方案。印刷品這種東西雖說是不貴,但ㄧ印就是幾百張,因此沒用完常常會造成大量浪費。如果是為了讓大家產生一種「我曾經辦(參加)過XX活動喔」的滿足感,以及用來站在海報面前拍照,那我覺得真的是很浪費的一件事情。

以為印刷品隨便拉ㄧ拉就有了:還有種人,不但搞不清楚做事的意義,更糟糕的是因為對設計沒有基本概念,不知道從發想到完成需要付出怎樣的成本、時間和技術,所以只會出一張嘴,不懂為他人著想。

有次,某社團找我做設計。我:「設計什麼?宣傳用嗎?(確認設計目地)」「就單純紀念用,就是不要讓參加者空手回去」(.......)「嗯~哼~。那要做什麼?」「明信片不錯」「嗯~哼~」「順便做L夾好了,我剛好想要L夾。」「嗯~哼~」「OK那就兩個都做,反正預算夠。」.....媽的你有病啊?你預算夠但我沒時間好嗎?(重點是也沒付我錢)。把我當成吃到飽自助餐廳?隨便點餐無限供應?知道一個成品要花多少時間?要花多少成本嗎?我沒事幹嗎?可以不要這樣用隨隨便便的態度點餐嗎?(重點還是在搞不清楚設計目地的情況下。)

我可以理解一般人對於設計流程不太懂,我知道我們用電腦弄一弄看起來很輕鬆,但是天下真的沒有什麼「隨便弄一下就有了」這種事。所以希望可以稍微體諒、同理一下他人,那種「反正順便做一下也不錯啊」的態度是對於別人默默付出的忽視,對認真的人來說根本沒有「順便」這件事,只有用心的做好每一次工作。

*以上「體諒」、「同理」的技能,適用任何自己不熟悉領域的合作者。

覺得設計出來就沒事了:跟上面的那些狀況ㄧ樣,這種人認為印刷設計就是一種里程碑。因此東西設計出來後,就忙著打卡拍照,但是要他們去幫忙貼就是愛理不理,開始裝忙。但是同學,海報不是設計身體健康的,它是用來「宣傳」的。海報最終,我認為也是唯一最重要的目地就是——「藉由這種資訊媒介吸引更多的有興趣的潛在客戶」。再怎麼漂亮的設計,不貼出去,就是沒用的設計;同理,再怎麼漂亮的設計,如果資訊本身無法讓讀者理解,也是沒用的設計。既然「宣傳」是最主要的目地,因此分派海報、讓活動曝光的重要性,可能遠遠重要於設計本身。


*我自己覺得設計分成「功能性設計」、「創作型設計」。前者是用來行銷活動,後者純粹就是自娛自樂宣揚世界大同用的,活動設計通常應該是屬於前者。


決定設計前,要怎麼要進行思考?

總結,我覺得任何團體、活動要進行印刷之前。都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真的需要這個東西嗎?花這個預算跟人力嗎?有沒有替代方案?

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問題。

其實不只是印刷品,很多時候人們再決定做某件事情時,也常常是流於「這樣做其實還不錯」、「以往都是這樣做」這種膚淺的理由,而忽略了這樣行動背後應該要存在一個最根本的目標。

比如說,某次幫某個新生營活動設計,然後上面的人就說「來開個粉絲專頁吧」然後我就很疑惑,我就問說「新生宿營有必要開個粉絲專頁嗎?誰會看?就算拉一堆學長姐去按讚,還沒入學的新生怎麼看得到?」但上面還是認為「以往都這樣,所以就繼續。」

我聽了就很哭笑不得,為什麼會覺得任何活動都需要開個粉絲專頁呢?粉絲專頁已經變成一種必要的行銷手段了嗎?就我的理解:粉絲專頁是ㄧ個社群,它藉由「長期」的互動來加深、鞏固目標客群,必且同時以試圖吸引那些「有興趣的潛在未知客戶群」為目標。但請問,新生宿營有什麼「潛在未知的客戶群」嗎?沒有啊,新生就確定是那些人啊,寄一封Email去問對方要不要參加不就好了?順便在Email放幾張精美的圖、吸引人的活動文案,ㄧ樣也可以很Amazing,有很好的宣傳效果好嗎。

所以到底為什麼要執著辦活動就要開設粉絲頁這件事呢?這也是沒有認真思考的後果。

嗯然後結局就是,為了一個不知存在意義為何的粉絲頁,宿營多花了人力在做倒數圖之類的東西。但由於意義不明(純粹用來交代上級),品質也沒有很好,說真的讓學弟妹看到這種粗糙、劣質的東西只能有反效果吧。真心為那些做苦工但又沒成效的人感到難過,他們的徒勞都是由一個腦袋不清楚的上級害的。


為什麼是這個數量?不是更多或是更少?

進行成本考量之餘,應該以不浪費為原則,然後認真的去估算為什麼是這個數量。哪些店家、建築、海報欄可以提供海報張貼?而不是就一拍腦袋,就認為「嗯...大概就是這個數量吧」結果最後,哪裡可以貼、要不要事先申請都不知道。


有人力去分派海報嗎?是否能認真落實?

海報寄來了,但是有500張,這樣需要幾個人去貼?一個人要負責幾張?負責哪個地區?如果沒有人力可以幫忙,是否一開始需要印那麼多?這些都是資源配置的問題。分派的步驟一但不落實,再好設計也是做身體健康的。再好的設計,如果無法達到最原始、本質的目的「宣傳」,都是徒勞。設計出一張好的海報只完成了宣傳的40%,後面的步驟才是最重要的60%。


結論

好的,我覺得我有點小題大作了,可能也沒人在乎這些問題。尤其是在這個技術發達的時代,印刷品的成本其實真的不會很高。因此很多企業、單位可能也不太在乎這些事情,反正也沒多少錢嘛。但總之我就是想把我的這些思考記錄下來

衷心希望這個世界,可以少一點被上頭害去做白工的人少一點被莫名的里程碑思維壓榨的設計師少一點紙張的浪費多ㄧ點對本質需求的思考



最後,附上一張,最近設計的海報——台美學生會議!

是的!沒錯!台美學生會議(TASC)將在2018暑假舉行。為期20天,在環島的同時,還可以跟美國朋友一起進行深度的文化交流,並且聽到很多猛猛的講座喔!!今年11月,TASC將在台、政、成、清分別舉辦四場說明會。大家!來參加個!好嗎!!!?

FB報名連結:https://goo.gl/Huji4z

(原來是業配文啊!)













把人當做人的神秘體悟

把人當做人 今天上中國哲學史時,發生了一件小事,讓我產生一種奇怪的體悟。我想要把它記下來,防止自己忘記這個心情。 事情其實沒有什麼特別。這學期,由於某些緣故很少去上課。但這次聽說老師考前一週會公布溫習題,所以就去上課了。然後上課剛開始,老師在談王陽明,並問大家「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