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日 星期五

韓第《你拿什麼定義自己?》——想要留下一個怎樣的人生?


趁著學校就業博覽會工讀的空閒時間,讀了組織大師韓第的《你拿什麼定義自己》
這邊只記錄幾個比較印象深刻的故事與內容



1・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
在父親過世之前,作者有著看似成功的事業(到處搭飛機去各地出差、忙著出版書籍)。他愛著父親,但同時對父親也有著些許不滿。他總覺得父親不夠上進,ㄧ生從沒換過工作地點、推拒過許多升遷機會,甘願安逸地躲在小鄉鎮中當牧師。
直到父親過世的後,他回到家鄉,發現大街上充滿著對來跟父親致意的人,教堂被觀禮的群眾擠得水泄不通。無數的人跑來跟作者說,他的父親是如何幫助自己、如何的有智慧。

此時,他內心受到了震撼。

他想著「我到底想要留下一個怎樣的人生?」

2・臨終習題「想像自己在ㄧ生的最後一天,會怎麼評估這ㄧ生」
某次,作者在一個會場告訴接待人員「我曾經是這裡的主席」
原以為會受到熱情歡迎,沒想到,得到的只是一個輕輕的「喔,真的嗎?」
作者因此領悟了——不管是再怎樣名號再如何響亮、不管曾經再如何的舉足輕重,時間終究會沖淡一切。
因此作者提出了一個問題「想像你活到很大的年紀,會怎麼評估自己的ㄧ生,你希望人們如何在告別式上介紹自己的?」 
如果能認真思考好這些問題,就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根本沒有必要去做(抱括滑手機、看劇、缺乏應用的學習、永無止盡的追求利益,而不是為他人創造價值)
有人曾問中國的計算機科學家吳軍(Google中日韓算法創始人、前騰訊副總裁)
「你一天是如何做那麽多事情的?」
「我只是盡可能在一天內少做事情。」 吳軍回答
在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根本不值得做
「盡可能的少做事」這是我在這些人身上學到的智慧。

3・「庫存的知識腐壞的非常快。通常等你需要時,它已經不在了 」
這是韓地工作的經驗總結,我很同意這個看法。
我算是個「愛學習」(加引號表示諷刺)的人,每天至少會花2~3hr在APP上聽專欄或是看書。但其實,只有不到10%的知識真的會留在我腦海中。吸收知識於我而言,更像是一種類似於滑手機跟看劇的娛樂。而比純粹娛樂更可怕的是——我因此有理由欺騙自己是個博學的人,然而事實當然並非如此。
如果沒有輸出(Output),其實根本談不上學會,這也是我看完書趕快紀錄在自己的Blogger的原因。


###總結
這本書其實沒什麼新的思想,大部分都是些被前人用各種角度談到爛的人生智慧。而這本書(包括這篇文)也只是無數敘述角度中的一個版本而已。但我想,既然能被稱為「智慧」,那就表示能真正實踐這些智慧的人還是少數吧。

我想起古希臘哲學家所說的「實踐智慧」——真正的智慧不單純存在於頭腦之中,它是一種身心的ㄧ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把人當做人的神秘體悟

把人當做人 今天上中國哲學史時,發生了一件小事,讓我產生一種奇怪的體悟。我想要把它記下來,防止自己忘記這個心情。 事情其實沒有什麼特別。這學期,由於某些緣故很少去上課。但這次聽說老師考前一週會公布溫習題,所以就去上課了。然後上課剛開始,老師在談王陽明,並問大家「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