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當做人
今天上中國哲學史時,發生了一件小事,讓我產生一種奇怪的體悟。我想要把它記下來,防止自己忘記這個心情。
事情其實沒有什麼特別。這學期,由於某些緣故很少去上課。但這次聽說老師考前一週會公布溫習題,所以就去上課了。然後上課剛開始,老師在談王陽明,並問大家「是否覺得王陽明拒絕知識?」
隨後他就點人回答,結果當時叫到我的名字,並且還補了一句「這次桂冠獎得主,很厲害。」說起來很突兀,但在那瞬間我真的有種很奇怪的感覺。就是我突然感受到,我竟然是被「當做人的」。
「當做人」聽起來很怪,而我會這樣說,是因為至少在我的世界觀(主觀感受)裡,真正的「人」其實是很少的。在我主觀感受中,世界比較上是一個個佈景的集合。教室就是一個佈景之一,而老師、同學、桌椅都只是一些客觀的物件。我可以「認知」到他們的存在,但是在我的主觀感受中,我會覺得,「只有我」才是這個世界活生生的人。
因為我的主觀感受是這樣,所以我也會很自然以為別人的主觀感受也是這樣。由於我很少去上課,所以我就會覺得,老師、其他同學眼中的「我」,應該也只是他們世界觀的一個場景當中的物件而已。所以在那瞬間,當我聽到老師竟然把我這個「物件」記在心裡的時候,我感受到有「另外一個主體」把我「當作一個人」,我震驚了。
天下無心外之物
說完奇怪的感覺,談一下王陽明吧。
談到王陽明,王陽明最有名的理論就是「心即理」。王陽明覺得「理」自然就在每個人的心中,「理」是不需要向外追求的。而在心之外,更是無物。
王陽明朋友不服氣,就指著洞中的花問。
「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你說天下無心外之物,可是你看這花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跟我的心認不認識到有何關係?」王陽明說「你沒看到這朵花時,這朵花跟你的心同歸於寂。但你在看這朵花時,花就一瞬間明朗起來了,因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陽明其實並不否認花的客觀存在,因此他說「你未看此花時」(這表示說還是有個花存在)。王陽明只是認為,比起客觀的花朵而言,他更覺得「如果花不在心中,那談論花的客觀存在又有何意義呢?」
而在我的世界觀中,我其實很習慣僅僅把人當作「客觀知識」,而不是「一個人」。我擁有很多「人的知識」,可是卻很少「認識人」的感覺。然而….「知道」再多有什麼用呢?畢竟人的主體還是心、是感受。用大量的知識去滋養頭腦,但心靈卻感受不到ㄧ絲愉悅,那到底人為什麼需要知識?
王陽明說的「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本心之外的知識確實無窮無盡,但是當這些東西脫離本心之外時,再多知識又有什麼意義呢?在頭腦上認識再多人,而不是把他們放入內心,那知道這些人又有什麼意義呢?
有時候想到自己臨終之前,回顧人生會想要怎麼樣評語。有錢人?頂尖工程師?菁英?然而,仔細想想,這些詞彙並不讓我羨慕,反而我會覺得這樣的想像讓我很難過。因為這些東西跟我的「心」有什麼關係呢?如果我未曾用心的去愛過、恨過這個世界並與他人互動,而只是頭腦上擁有很多知識,物質上有很多財富,那真的是有意義的嗎?